原標題:絲路名剎鳩摩羅什寺
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中西方貿易之路,也是一條佛教傳播的通道。
在佛教東漸的歷程中,地處絲路要沖的武威,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武威的佛寺有很多,但有一個佛教勝跡是不能不去的,那就是中國唯一以高僧鳩摩羅什名字命名的寺院——鳩摩羅什寺。
鳩摩羅什寺位于武威市涼州區北大街大什字北側,始建于東晉后涼時期,它是中國佛經翻譯大家鳩摩羅什進入內地時曾羈留過近17年的地方。
鳩摩羅什寺塔及寺院在唐時就曾大力擴建,在明永樂元年、清康熙28年有過大的修葺。
1927年農歷四月,武威發生了一場大地震,武威城內的許多古建筑都被毀為瓦礫,唯獨羅什寺塔還殘存半截。
1934年,時民國地方政府在原址上重修了羅什寺塔,使歷史古跡得以保存。
現存的鳩摩羅什舌舍利塔為八角12層,高33米,空心磚砌,塔座呈八角形,塔門朝東,最上面一層設一小佛龕,龕內供金佛一尊。
鳩摩羅什舌舍利塔雖歷經風雨,仍色澤如初,熠熠生輝。
2000年,鳩摩羅什寺再次立項修建。
目前,大雄寶殿、大經堂、觀音殿、禪堂、客堂、念佛堂、鳩摩羅什圖書館、般若講堂、僧房等寺院主體建筑已經修建完畢。
寺內擊缽誦經之聲輕輕飄蕩,大雄寶殿莊嚴肅穆。
大雄寶殿前香火繚繞,殿內正中供奉著釋迦牟尼的圣像,大雄寶殿一側,鳩摩羅什舌舍利塔高高矗立著。
1600多年前,佛學高僧鳩摩羅什,他的堅韌、執著、博學、神秘,令人浮想聯翩。
公元344年,鳩摩羅什出生于古代西域龜茲國(今新疆庫車),父親鳩摩羅炎為天竺(印度)人,母親是龜茲王之妹。他7歲時隨母親一同出家,初學小乘。9歲隨母沿塔克拉瑪干沙漠西緣跋涉,攀越帕米爾高原,渡過辛頭河,游學天竺諸國,遍訪名師大德。12歲改習大乘,20歲被龜茲王迎接返回龜茲國。
鳩摩羅什為人開朗,秉性坦率,善于辨析義理,獨具神解。
鳩摩羅什回龜茲后,廣習大乘佛法,名聲遠播西域,并東傳至中原。
其時,各路諸侯為了爭奪佛教宗師的戰爭絡繹不絕。
公元382年,前秦王苻堅為得到鳩摩羅什,令驍騎將軍呂光率兵進軍西域。
公元385年,呂光破龜茲,征服西域諸國,劫持鳩摩羅什至涼州(今武威)時,方知苻堅在與東晉軍隊進行的“淝水之戰”中遭到大敗,被部將姚萇所殺,呂光便在武威建立了后涼國。
鳩摩羅什也隨之留在涼州。
文化學者余秋雨在首屆涼州文化論壇上論及這件事,曾這樣說道:“這個時候,連軍事遠征真的變得很可愛,幾千里路,浩浩蕩蕩的馬隊干什么去?去搶一個佛學大師去,去搶一個文化大師。”
多少年后,對鳩摩羅什這種“可愛”爭搶,并沒有消停下來。
公元401年,姚興攻伐后涼,親迎鳩摩羅什入長安,尊為國師。此后10多年時間,鳩摩羅什在長安悉心從事譯經和說法,直至去世。
鳩摩羅什的譯經,質樸流暢,成為后世流傳最廣的佛教經典。
鳩摩羅什大師一生翻譯經典70余部,384卷,被稱為譯經泰斗,他與義凈、玄奘并稱為佛教三大翻譯家。
鳩摩羅什所譯的經、律、論既能做到不失原意,又保存有原本語趣,文辭優美,朗朗上口。因而一直為佛教信徒所樂誦,至今不衰。
公元413年,鳩摩羅什在長安圓寂,享年70歲。
相傳鳩摩羅什在圓寂前曾起誓:“若所傳無謬者,當使焚身之后舌不燋爛”。
大師圓寂焚身之后,果然“薪滅形碎,唯舌不壞”,眾弟子奉鳩摩羅什祖師生前遺愿,遂將舌舍利奉歸武威鳩摩羅什寺修塔供養。
關于鳩摩羅什舌舍利塔,唐朝碑記如此記載:“羅什地基,四址臨街,敬德記。”此碑至今保存完好,可為一段歷史明證。
相傳,大唐貞觀年間,尉遲敬德統兵遠征西域,至涼州地界時,忽見城內一座古塔頂上金光四射,恍若千佛降世。尉遲敬德確信這是一種神示,于是前往鳩摩羅什寺舌舍利塔拜謁。出于對鳩摩羅什功德的無限敬仰,敬德遂下撥餉銀,修塔并立石碑記之。
縱覽鳩摩羅什一生,他從龜茲到涼州,再到長安,其一生的足跡,緊緊地沿著絲綢之路展開。
鳩摩羅什的成名,可以說也是緣于絲綢之路。
鳩摩羅什給故鄉也帶去無盡榮耀,除了武威,鳩摩羅什“薪滅形碎,唯舌不壞”的神奇傳說,最為風靡的就屬他的故鄉龜茲。
世界文化遺產克孜爾千佛洞是庫車最大的石窟群,顯眼位置,家鄉人民為鳩摩羅什安設了蓮花臺座。
這也算是故鄉人民對鳩摩羅什的一種回報吧!
□楊文遠
相關新聞
- 2017-01-20隴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隴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隴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隴周刊(2017年 第6期)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