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慶陽花燈歷史
慶陽是中華民族早期農耕文明的發祥地,文化積淀厚重,特別是正月里的花燈制作和元宵節賞花燈、猜燈謎等習俗歷史久遠、源遠流長。
相傳花燈起源于漢代,漢武帝在農歷正月十五于皇宮設壇祭祀太陽神,徹夜明燈,成為元宵節之濫觴。佛教傳入的燃燈供佛方式與本土習俗相結合,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正月十五元宵夜賞燈習俗。該習俗盛于唐代,至宋代發揚光大,遍及民間,明清兩朝賞燈熱潮未減,坊間更出現燈市,販售花燈,助推了花燈制作產業的繁榮發展。
花燈是用竹木、綾絹、絲穗、彩紙等材料,經彩扎、裱糊、編結、刺繡、雕刻,再配以剪紙、書畫、詩詞等裝飾制作而成的綜合工藝品,也是中國傳統的民間手工藝品。經過民間藝人傳承發展,品類繁多,主要有吊燈、座燈、壁燈、提燈幾大類。吊燈為懸掛于門樓、廳廊等處的大燈籠,形狀多為規則的圓形、方形、多邊形等;座燈有廟堂、祠堂內的供燈和室內營造節日氣氛的照明燈,如今元宵節的戶外大型燈景也屬于座燈;壁燈多用于廊下或沿墻的照明,飾以書畫詩詞,更具文化氣息和裝飾性;提燈多用于玩賞,有龍、魚、兔、雞等動物造型,是元宵節孩子們的最愛。
(本報記者劉萍凝整理)
相關新聞
- 2022-02-16隴南:白馬“池哥晝” 民俗鬧元宵
- 2022-02-14吹糖人燕永寧 秦州街頭不可或缺的年味
- 2022-02-09永靖王氏打鐵花展現古老民俗藝術魅力
- 2022-02-08非遺節目上“網上春晚” 涼州攻鼓子大拜年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