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訴訟當事人虛假陳述吃罰單
新甘肅·甘肅法制報記者馬志國通訊員黃建國
鎮原縣人民法院在審理一起追償權糾紛案件中,法官意外發現雙方當事人在之前的案件中惡意串通作虛假陳述,引發不必要的后續訴訟,造成司法資源浪費,擾亂正常訴訟秩序。5月19日,鎮原縣法院開出罰單,對原、被告分別罰款1000元。
尚某訴稱,其與段某長期合伙收購青貯玉米。2021年,其從某農業公司購得玉米489噸,以段某所經營的養殖場名義銷售給某草業公司,某草業公司向養殖場全額支付了玉米款。段某通過尚某向某農業公司給付3萬元貨款。
按照尚某的說法,某農業公司因遲遲收不到剩余15萬余元貨款,在次年10月將自己訴至法院。后法院判決由尚某支付該筆款項。尚某無力支付,又將段某起訴到法院,向對方提出追償,但段某以雙方之間存在債權債務關系為由拒絕。
為了查明案件事實,法官調閱了某農業公司與尚某買賣合同糾紛案卷,發現該案原本有兩個被告,分別是尚某和段某的養殖場。
作為原告,某農業公司要求兩被告共同清償被拖欠的貨款。然而在庭審中,尚某未提供證據以此表明自己系代表段某養殖場收購并出售玉米,段某亦矢口否認其養殖場參與玉米買賣活動,致某農業公司被迫變更訴請,要求尚某一方給付貨款。
據兩被告的陳述,法院支持了某農業公司的主張。于是,有了后面尚某起訴追討玉米款的事情。
段某為何否認參與收購、銷售青貯玉米事宜?明明一次性就能將玉米款處理到位,為何會發生二次
訴訟?法官心中疑竇叢生,多年的審判經驗告訴他,這個案子很可能有問題。
面對法官的詢問,段某承認,在去年的買賣合同糾紛案件審理中,其和尚某均在關鍵事實上作了不實陳述。
對此,段某的解釋是,案子審理期間,恰逢其養殖場辦理貸款關口,為了避免影響征信,他和尚某協商約定,讓尚某出面將貨款還了,不要牽連到養殖場。段某的說法,得到了尚某的證實。至此,案情真相大白。
鎮原縣法院認為,在前案中,段某、尚某二人未向法庭陳述真實事實的行為,違反誠實信用原則,已妨害訴訟,妨礙人民法院對案件的審理。考慮到原、被告之間或存在其他經濟糾紛,且雙方悔過態度較好,遂依法作出前述處罰決定。
- 2023-05-24非法獲取個人信息二十七名疑犯被抓
- 2023-05-24宕昌警方偵破一起21年前命案
- 2023-05-24蘭州新區警方破獲盜竊車輛柴油案
- 2023-05-24蘭州公安連破兩起經濟犯罪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