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沿著總書記的足跡 踐行習近平法治思想”網絡主題宣傳活動
央廣網慶陽8月20日消息(記者費權)在陜甘寧三省交界的慶陽市華池縣,南梁革命紀念館的穹頂黨徽與23顆紅星靜靜訴說著紅色法治的萌芽,而在現代展廳里,VR法治體驗與AI語音普法正讓革命年代的法治精神以數字形式煥發生機。

從1934年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的十大政策到如今“巧兒說法”的新媒體矩陣,從馬錫五背著國徽走鄉串戶到法官通過云端法庭斷案,慶陽這片紅色熱土始終延續著“法治為民”的初心,將紅色法治基因與數字科技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條兼具歷史厚度與時代活力的網絡普法新路徑。
紅色法治精神為魂,筑牢普法根基
在南梁革命紀念館的展廳里,一張泛黃的土地政策文件靜靜陳列,見證著80多年前陜甘邊區法治建設的初心。1934年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成立后,迅速制定涵蓋土地、經濟等領域的十大政策,其中“貪污10塊大洋即槍斃”的規定,以鐵腕手段彰顯了革命政權對腐敗的零容忍態度,這也成為慶陽紅色法治精神的鮮明起點。

“馬錫五審判方式”更是將紅色法治精神推向深入。1943年,馬錫五為審理“劉巧兒”婚姻案,徒步120里山路走訪28戶鄉親,把法庭設在炕頭,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化解糾紛。這種“深入群眾、就地解決”的理念,不僅維護了群眾的合法權益,更讓法治精神深深扎根于隴東大地。
如今,慶陽傳承紅色法治基因,創新普法形式。從“馬背法庭”到“車載法庭”,從“炕頭調解”到“云上審判”,變的是普法的載體和形式,不變的是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初心。紅色法治精神如同一條線,貫穿于慶陽普法工作的始終,為網絡普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和價值引領。這種精神傳承,讓普法工作始終不偏離“為民”內核,在時代變遷中牢牢守住了法治建設的根本方向。
數字科技為翼,創新普法形式
在2025年“全國網絡普法行·甘肅站”活動啟動儀式上,原創網絡普法情景劇《法承初心》驚艷亮相,拉開了慶陽數字科技賦能普法的新篇章。劇中,1943年陜甘寧邊區搶婚案與2025年網絡騙婚案時空對話,馬錫五的窯洞法庭與法官張小燕的云端調解室形成鮮明對比,手寫判決書與電子簽章系統展現著時代的變遷,讓觀眾直觀感受到法治在數字時代的傳承與發展。

慶陽積極運用AI、大數據等數字技術,拓展普法邊界。“智慧法務·無人律所”終端遍布城鄉,24小時為群眾提供法律咨詢,年解決群眾訴求1.2萬件;AI語音普法利用方言合成技術,讓法治聲音走進田間地頭,累計播放120萬次。這些數字技術的運用,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普法更加精準高效。
同時,慶陽還將數字科技與地域文化相結合。《網絡安全拍手歌》隨“紅色法治大篷車”巡演200場,覆蓋群眾15萬人次;南梁革命紀念館嵌入VR法治體驗,年接待研學團隊320批次。數字科技讓普法內容更生動、形式更多樣,極大提升了普法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開啟了網絡普法的新范式。這種技術賦能,不僅讓紅色法治文化“活”了起來,更讓普法工作實現了從“單向灌輸”到“互動體驗”的轉變,讓法治知識真正融入群眾生活。
品牌效應為引,提升普法實效
“巧兒說法”品牌是慶陽普法工作的亮麗名片。自2014年打造以來,該品牌以封芝琴老人為形象代言人,將“劉巧兒抗婚案”“馬錫五審判”等紅色經典轉化為動畫短片、方言解說等新媒體產品,其中《馬錫五斷案》系列短視頻播放量突破800萬次,《識破網絡騙局》短片青年受眾占比達72%,形成了廣泛的影響力。

“巧兒說法”品牌的打造,帶來了顯著的普法成效。2024年慶陽法治建設群眾滿意度達92.3分,較2020年提升15個百分點;未成年人犯罪率下降25.2%,網絡詐騙報案數同比下降38%。鄉村“紅色法治調解室”運用“馬錫五審判方式”化解糾紛1200余件,其中網絡類糾紛230件,成功率達95%,充分體現了品牌普法在基層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巧兒說法”品牌入選甘肅省十大普法創新案例,陜甘邊革命根據地南梁法治文化教育基地獲評“全國法治宣傳教育基地”……這不僅是對慶陽普法工作的肯定,更彰顯了紅色法治基因與數字技術融合的強大生命力。慶陽的實踐證明,當紅色法治基因遇見數字技術,傳統法治精神能穿越時空煥發新生,成為基層治理現代化的強大引擎,這種品牌化探索,為全國網絡普法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讓法治建設的“紅色火種”在更廣闊的天地燎原。
- 2025-08-20e法耀隴原 | 甘肅:賡續紅色法治血脈 打造“智慧普法”新場景
- 2025-08-20e法耀隴原|傳承弘揚馬錫五審判方式 甘肅慶陽創新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
- 2025-08-17從“彩禮攀比”到“幸福比拼”
- 2025-08-17嘉峪關公安:“空地一體”筑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