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譯文】
孔子說:“觚不像個觚,這是觚嗎?這是觚嗎?”
——楊伯峻《論語譯注》
【小識】
是什么像什么
《論語》五次說到酒,有的說酒儀,如《為政篇》之“有酒食,先生饌”,《鄉黨篇》之“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有的說酒德,如《子罕篇》之“不為酒困”,《鄉黨篇》之“唯酒無量,不及亂”;有的說酒道,比如《鄉黨篇》之“沽酒市脯不食”。
這一次,孔子沒有說到“酒”字,卻與酒大有關系。觚是古代酒器,闊口細腰高足,類于現在的高腳杯。觚有形狀的要求,也有大小的要求。
酒不是水,不可以索而飲之;喝酒不是喝水,不可以“渴不擇飲”。在古代,但凡喝酒,大都是比較重要的場合。既然是比較重要的場合,來賓差不多都得著正裝。所以,喝酒有喝酒的一些規矩。不能說你酒量大,就可以拿碗喝;也不能說你不講究,就可以仰起酒瓶子吹。
孔子“好古”。我們很難知道孔子見到了什么樣子的觚才發此感嘆,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之所見已經和古制大相徑庭了。內容決定形式,形式也反作用于內容。現在喝酒,已經沒有那么多講究了,但在稍微正式一點的場合,如果拿一次性紙杯子盛酒,估計誰都會覺得太不像話了。
重要的是,“觚不觚”的句式,很容易讓人想起《史記•太史公自序》中的一段話:“夫不通禮儀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則犯,臣不臣則誅,父不父則無道,子不子則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過也。”
是什么,就應該像什么。是什么人要像什么人,是什么東西要像什么東西!(尚之)
相關新聞
- 2020-03-19【清風典歷】言之不出
- 2020-03-18【清風典歷】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 2020-03-17【清風典歷】無為小人儒
- 2020-03-16【清風典歷】行不由徑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