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谷飄香,蟹肥菊黃,又到一年豐收時。在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向全國廣大農民和工作在“三農”戰線上的同志們致以節日祝賀和誠摯慰問,強調在全社會形成關注農業、關心農村、關愛農民的濃厚氛圍,讓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慶豐收、曬豐收、話豐收、享豐收……今年,農民豐收節以“慶豐收、迎小康”為主題,黃河流域9省區聯動開展系列活動、組織金秋消費季、舉辦農耕文化教育主題活動、啟動豐收歷史文化數字保護工程,一系列具有農時農事特色的節慶活動,展現新時代農民嶄新的精神風貌、農業巨大的發展成就和鄉村振興的光明前景,大大激發了大家的信心和干勁。
農民豐收節是農業的嘉年華、農民的歡樂節,也是中華民族古老農耕文化的延續。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古國。大約在距今一萬年前,中國就進入農業文明時代,并且最早培育成功了小米和大米。河北武安磁山遺址發現的粟的遺存,以及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發現的稻谷的遺存,數量都達到十萬斤以上。相傳,從夏朝大禹時代開始,我國就開展了“祭社稷”活動。畬族的豐收節、藏族的望果節、彝族的火把節,很多少數民族也有慶祝豐收的傳統節日。可以說,對豐收的慶典早已融入中華民族生產生活和情感世界之中,成為感恩天地、感謝稼穡、祈福來年的信仰積淀與文化符號。
從傳統中發掘創新,在古老中創造未來。隨著農業現代化、智能化、機械化的發展,今天的農民不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民,越來越多優秀人才和知識青年成為鄉村振興的生力軍,在農業農村這個廣闊舞臺上創造價值、放飛夢想。今年,知名視頻博主李子柒成為“中國農民豐收節”推廣大使,代表了許多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山西平利“多多農園”帶頭人王秀梅,通過直播帶貨,將農民們的產品賣到了養生茶類目好評榜第一名;山東濟寧的90后周晴晴,開發出全國首創的食用菌高產栽培技術,實現產量翻番。這些生動的事例,是農業農村發展旺盛生命力的實證,充分表明調動起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凝聚起讓農民脫貧致富、實現鄉村振興的強大力量。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糧食連年豐收,產量穩步增長,我們用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0%人口。據統計,2010年以來,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持續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19年超過470公斤,遠遠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的標準線。三大口糧大米、小麥、玉米的國內自給率平均在97%以上。今年,2856億斤夏糧和546億斤早稻已經豐收到手,秋糧面積也已落地,全年還將是一個豐收年,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今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要切實落實好黨中央關于“三農”工作的大政方針和工作部署,不斷激發鄉村發展內生動力和巨大潛力,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提升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讓鄉親們的錢袋子鼓起來、日子紅火起來,讓廣大農民在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不漏、一個不少。(曹溢)
相關新聞
- 2020-09-14【廣安觀潮】國力是抗疫斗爭的堅實后盾
- 2020-09-01【廣安觀潮】以長效機制遏制餐飲浪費
- 2020-08-25【廣安觀潮】精準發力打傘破網
- 2020-08-25【廣安觀潮】用好活教材 警示身邊人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