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展廳中,部隊官兵整齊列隊,向志愿軍戰士塑像致敬。(資料圖片)
老虎是要吃人的,什么時候吃,決定于它的腸胃,向它讓步是不行的
記者:根據您的研究,“鋼多氣少”這個說法最早是如何提出來的?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說法?
董保存:根據目前可查到的歷史資料,這一比喻最早的表述為“鐵多氣少”。1950年9月,是否出兵朝鮮的問題擺在中國面前,當時黨和國家領導人分析朝鮮戰局時,毛澤東就指出:美帝國主義“在軍事上只有一個長處,就是鐵多”。
志愿軍入朝作戰后,1952年8月,他進一步得出這樣的結論:“能不能打,這個問題兩三個月就解決了。敵人大炮比我們多,而士氣低,是鐵多氣少。”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后,在總結志愿軍勝利之道時,毛澤東又明確指出:敵人是鋼多氣少,我們是鋼少氣多。
這里“鋼”,是指武器裝備、后勤保障、軍事補給線等,而“氣”是指軍隊的士氣、決心、意志。這就是說,中國人民志愿軍用鋼鐵般的意志,戰勝了依靠鋼鐵武器的以美軍為首的所謂“聯合國軍”。
在作出出兵朝鮮的決策時,新中國成立剛剛一周年,長期戰爭創傷造成的千瘡百孔、百廢待興的爛攤子尚未治理,軍隊武器裝備也遠遠落后。1950年10月初,中共中央連續召開了數次會議,認真研究到底要不要出兵,能不能出兵。會上,有些同志一開始是有顧慮的,主張不出兵或緩出兵。后來,經過認真討論,最終統一了認識,一致作出組成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重大戰略決策。
決定出兵前,中共中央全面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優劣條件,認為美國雖強也有弱點,中國雖弱也有有利條件。
美國在軍事上是一長三短:“一長”是鋼鐵多,飛機大炮多。“三短”分別是戰線太長,從柏林到朝鮮,首尾難以相顧;運輸線太長,要橫跨大西洋和太平洋;戰斗力不如德、日軍隊,且士氣不高,是“鐵多氣少”。
中國困難雖多,但也有有利條件。中國軍隊占有數量上的優勢,并經20多年革命戰爭鍛煉,向來有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之敵的經驗;中朝山水相連,進行的是正義之戰,有中朝人民的全力支援,利于持久作戰;可獲得蘇聯的物資支援,等等。因此,在一定時間、一定地點,充分發揮我之長處,則可以和美國達成相對的戰略均勢。
中共中央下決心作出這個決策是很不容易的。毛澤東指出:“我們的愿望是不要打仗,但你一定要打,就只好讓你打。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彈,我打手榴彈,抓住你的弱點,跟著你打,最后打敗你。”彭德懷曾有一段慷慨激昂的發言:“老虎是要吃人的,什么時候吃,決定于它的腸胃,向它讓步是不行的。它既要來侵略,我就要反侵略。不同美帝國主義見過高低,我們要建設社會主義是困難的。”這些話,今天我們讀來依舊振聾發聵、發人深省。
中國人民從精神上由被動轉為主動,把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心中煥發的保家衛國的意志力量是無窮的
記者:以“鋼少氣多”戰勝“鋼多氣少”,說明了怎樣的道理?中國人民志愿軍何以爆發出如此驚人的精神力量?
董保存:一場戰爭,既是“鋼”所代表的物質力量的較量,又是“氣”所代表的精神力量的較量。回顧黨史軍史,從中國共產黨成立起,從我們有自己的武裝起,在物質基礎上從來就沒有超過對手的時候——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走的從來就是一條以弱勝強、以劣勝優的成長道路。
這給我們一個重要啟示:任何一場戰爭,不管武器裝備有多么先進,都代替不了人的戰斗意志所激發出來的精神力量。只有創造性運用基于一定物質基礎之上的有效方法,最大限度發揮一個民族的精神力量和人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最終贏得勝利。
上甘嶺戰役充分體現了我軍如何以氣勝鋼。美軍原計劃用2個營、5天時間、傷亡200人以內拿下上甘嶺,然而最終卻動用了6萬余人、300多門火炮、3000多架次飛機,打了43天,付出沉重代價。這期間,美軍發射了190余萬發炮彈,投炸彈5000余枚,把總面積不足4平方公里的兩個高地削低整整2米。這些投下來的炮彈,不正是敵軍之鋼嗎?
再看我軍,這一仗能打下來,主要靠的就是一股氣。我們都知道英雄黃繼光,像黃繼光這樣用身體堵槍眼和敵人同歸于盡的,光是在他們部隊就出了十多個。這場在狹小地域反復爭奪、血流成河的戰役,最終就是雙方意志的考驗,誰能咬牙堅持到最后,誰就是勝利者。
志愿軍身上的這股氣,包括勇氣、骨氣、志氣、底氣,凝聚成讓對手百思不得其解的“謎一樣的東方精神”。我想它有幾個來源。一是中華民族這么多年歷史一路走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早已刻在了中華兒女的骨子里,每當我們國家到了危難時刻,中華兒女就會奮起而趨之,用血肉之軀守衛家國闖過災難;二是中國共產黨在中華民族內憂外患、社會危機空前深重的背景下應運而生,成為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領導核心,把被人視為“一盤散沙”的中國人民團結凝聚成萬眾一心的不可戰勝的力量,形成這樣一股不怕困難、不怕犧牲,直到最后一個人也還要戰斗下去的氣,從而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從最悲慘的境遇向著光明前途前進的偉大歷史轉變。自此,中國人民從精神上由被動轉為主動,把命運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中國軍人心中煥發的保家衛國的意志力量自然是無窮的。
未來的戰爭,無論是打鋼鐵,還是打科技、打芯片,在制勝問題上,人永遠是決定因素
記者:把握“鋼”與“氣”的辯證法,對于我們在新時代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有何啟發?
董保存:抗美援朝戰爭至今已過去了70多年,世界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斗爭對象、斗爭手段也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然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我軍歷來是打精氣神的,過去鋼少氣多,現在鋼多了,氣要更多,骨頭要更硬。”
未來的戰爭,無論是打鋼鐵,還是打科技、打芯片,在制勝問題上,人永遠是決定因素,我們的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精神和士氣依然有重要作用。以前,我軍以劣勝優,以弱勝強,用“氣”彌補了“鋼”的不足,彰顯了“氣”的威力。如今,中國鋼產量早已躍居世界首位,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武器裝備科研生產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為我們贏得勝利提供了更好的物質基礎。我們在用“鋼”鑄造雄師勁旅的同時,革命年代的那么一股勁、那么一股氣、那么一種精氣神不能丟。這種氣,是我們黨和軍隊的紅色基因,融化在血液中,落實在行動上。只要有這樣一股氣,任何困難都有克服的辦法。一定要把我們“氣”多“氣”強的優勢傳承發揚好。
歷史經驗反復證明,我們黨是敢于和善于斗爭的黨,更是敢于和善于勝利的黨。在新時代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培養斗爭精神,始終保持共產黨人敢于斗爭的風骨、氣節、操守、膽魄。要增強斗爭本領,科學預見形勢發展的未來走勢、蘊藏其中的機遇和挑戰、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透過現象看本質,抓好戰略謀劃,牢牢掌握斗爭主動權。
前進道路上,我們更加需要“氣多骨硬”的雄健精神,更加需要不懼風雨、不畏艱難的斗爭精神和斗爭本領。面對風險挑戰,只要我們迎難而上、勇敢應對、敢戰能勝,歷史必將證明,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腳步是不可阻擋的。
(嘉賓簡介:董保存,解放軍出版社編審、原副社長、副總編輯,中國傳記文學學會副會長)
相關新聞
- 2017-01-20隴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隴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隴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隴周刊(2017年 第6期)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