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華靡,自為乳兒,長者加以金銀華美之服,輒羞赧棄去之。二十忝科名,聞喜宴獨不戴花。同年曰:“君賜不可違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干名,但順吾性而已。
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為病。應之曰:“孔子稱‘與其不遜也,寧固’。又曰‘以約失之者鮮矣’。又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古人以儉為美德,今人乃以儉相詬病。嘻,異哉!”
——【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小識】
宋代的皇帝大皆仁厚開明,而一批士大夫也是為官清廉,盡心為國,更讓人稱奇的是居然文采風流,在文學、歷史、哲學等領域,竟然成就斐然。司馬光,字君實,山西人,主編的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影響巨大。哲宗繼位,他擔任宰相,盡廢王安石新法,8個月病逝,有《司馬文正公集》。
他的這篇《訓儉示康》,近千字,是教誨兒子司馬康的,要求他崇尚節儉,杜絕奢華。如今讀之,依然具有教誡意義。這里只選取了開頭兩段文字。
司馬光一開始就說:“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其實,司馬光的父親曾擔任三司副使,歷知同州、杭州、虢州、晉州。但由于為官清廉,家無積蓄,所以司馬光說“寒家”。其實并非寒微的家庭。“世以清白相承”,倒是真的。清廉傳家,到司馬光的兒子司馬康,也居官清正,為人廉潔,可見家教之嚴。“吾性不喜華靡,自為乳兒,長者加以金銀華美之服,輒羞赧棄去之。”一個家族的家風,一方面是嚴格的家教,另一方面,也可能與遺傳基因有關。比如,有的家庭就善飲酒,有的就不善飲。有的人家子弟,就喜歡排場,而有的更喜歡低調。司馬光就是后者。他說,自己本性不喜歡奢侈豪華,嬰兒的時候,長輩把飾有金銀的華美衣服穿在我身上,總是害羞地扔掉它。從心理上說,太儉樸的人,一般都不寬容,對人對己,都比較苛刻。而出手大方的人,一般比較能容人。所以,司馬光后來為相,盡廢王安石新法,也是有這個心理的。蘇軾當時反對,也被貶謫。有道德潔癖的司馬光,晚年為相,還是書生氣太多了。含恨而逝,也在情理之中。
“二十忝科名,聞喜宴獨不戴花。”司馬光二十歲考中進士,忝,是謙辭,有愧于的意思。科名,就是科舉功名。“聞喜宴”,宋代沿襲唐代的制度,進士放榜后,由朝廷賜宴,以示寵異。新進士要在帽檐上插花,表示榮光。但司馬光就不戴,一起考中的進士就說:“皇帝的恩賜是不可以違背的。”“乃簪一花。”在這樣的大喜之日,還能如此冷靜,拒絕這些榮幸,真是奇怪。當然,他也說,自己也只是順應自己的本性而已,“但順吾性而已。”并沒有專門穿又臟又破的衣服,“以矯俗干名”,故意違背習俗,求取名位。這句話,似乎是影射王安石的。“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平生穿衣僅為蔽寒,吃飯只是為了果腹。作為士大夫之家,這樣做感覺也有點矯情。其實,適當地講究衣食,也是一種禮儀,甚至一種美學。只要不奢侈、浪費,即可。
司馬光接著說:“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這倒是值得記取的。奢靡,的確應該反對。儉素為美,值得提倡。如今,吃飯要求“光盤行動”,就很好。所謂貴族,就是一種教養,一種衣食住行的節儉。當然,這樣的境界,也不是誰都能做到的。所以,他說,別人都譏笑他固執,不大方,但他不以為羞恥。接著他連續引用了孔子的三句話,來反對這種批評。這三句話,都是孔子的名句,很有意思。第一句,“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意思是奢侈豪華的人容易驕傲,儉樸的人則顯得寒磣。孫,通遜。與其驕傲,寧可寒磣。第二句,“以約失之者鮮矣。”意思是節制自己而犯錯的人,是很少的。孔子是非常重視“約”的,“克己復禮為仁。”也是這個意思。第三句,“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孔子非常強調“道”,他說:“君子從道不從君。”“君子謀道不謀貧。”可見,君子與道的關系,是多么緊密。所以,“士”是要追求“道”的,如果以自己穿得差、吃得劣,而感到羞恥,這種人就不值得談論事情。中國古人一直比較輕視那些“求田問舍”的男子,也是這個道理。
“古人以儉為美德,今人乃以儉相詬病。嘻,異哉!”這句話,放在當下,也沒有過時。如今,也頗有些人以儉樸相詬病。司馬光驚嘆“嘻,異哉!”說明那個時代的奢侈風氣,還不是很厲害。
我以前去學校上課,都騎一輛二手自行車,因為新買的被偷了三輛了,索性買一個二手的,也沒人偷。也感覺符合我講授《莊子》的境界,一路有風有光。結果,有一天,一位學生悄悄給我說:“老師,你不要騎那個破車了。”我很吃驚,問為什么,她說:“別的老師不是開奧迪,就是寶馬。你沒有車,就步行,不要騎這樣的自行車,同學們都瞧不起你。”我知道她是善意的。于是,謝謝她,以后就一直步行。本來路也不遠,走著也挺好。
司馬光說“近歲風俗尤為侈靡”,對于一個社會來說,確實是一個大問題。因為“儉則寡欲,君子寡欲,則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君子欲望少了,可以行直道。小人呢,可以保全其身,遠離罪惡,讓家境豐裕。所以,他很沉重地說:“儉,德之共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儉來也。”而奢侈就多欲,“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所以,“居官必賄,居鄉必盜。”當官必然貪贓受賄,居鄉間必然盜竊。故曰:“侈,惡之大也。”可見,奢侈不僅是一種個人習慣,更是關乎一個國家、社會的命運。
蘇軾在《司馬溫公行狀》一文中說司馬光“不事生產,買第洛中,僅庇風雨。有田三頃,喪其夫人,質田以葬。惡衣菲食,以終其身。”可見,司馬光的儉約的確是真的,生前也是以此名聞朝野。(楊光祖)
相關新聞
- 2021-09-18江聲日夜吼同仇
- 2021-09-17仁人國之寶 智士國之器
- 2021-09-17披風伏波嶺
- 2021-09-17寡言真君子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