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亂與窮,根子就在于黨組織作用發揮不充分,老百姓對黨組織沒信心了。回頭看看這十幾年的路,我們之所以能實現由亂到治、由治到富的變化,正是始終堅持黨的領導不動搖。”
聽山東濟南三澗溪村黨委書記高淑貞講當地發展,總讓人有意猶未盡之感。初到村里時困難重重,找到“病癥”后重點突破,如今富民強村的路越走越寬……村子以前如何、現在怎樣、未來何去,在高淑貞的講解下格外清晰。
初到三澗溪村時,這里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被稱為“神仙也治不了”的地方:村黨支部名存實亡,人心一盤散沙,村內環境臟亂差,道路泥濘、房屋破舊,村民“苗不一樣齊”,歪風邪氣時不時就冒出來。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后,高淑貞把抓班子帶隊伍作為固本強基、富民強村的關鍵之舉。
村兩委從按時交納黨費抓起,從落實“三會一課”等制度抓起,扎實開展“黨旗飄飄映四鄰,四鄰聯動黨放心”和“亮黨員身份,接受群眾監督”等主題活動,在每戶黨員家門上掛上標牌、亮出身份。
“老百姓的利益就是最大的利益,所以我們從落后思想、封建迷信、陳規陋習開刀,敢于擔當、敢于斗爭、敢于亮劍。”在村里,黨員成為引領帶動群眾的關鍵少數:整治圍村垃圾、清理養殖區污水、修路,村民對什么問題深惡痛絕,黨員干部就動真碰硬去解決什么問題;整治“小散亂污”,黨員帶頭整改,挨家挨戶做工作;以前村里紅白喜事大操大辦等歪風嚴重,黨員干部帶頭移風易俗,以自家好家風帶動群眾家風向上、向善、向好。
黨員的先鋒形象樹起來了,高淑貞又組織黨員干部謀劃符合村情的發展思路。
“一開始要先‘哪里癢癢哪里撓’”,“先治好了疼,然后再找疼的原因。”高淑貞善于用大白話講述鄉村治理的道理。她和村里黨員干部明確,干好農村工作,最重要的是抓民心,要從鄉親們最急切、最需要的事做起。
“老百姓的利益就是最大的利益。”從收回村集體資產,到修路,到完善水、電、路、醫、學、住等基礎設施,再到修建塑膠跑道、法治文化廣場、康養休閑區……樁樁件件實事,都干到了群眾心里去。
近年來,三澗溪村實施了“五個一”工程:“一面旗幟”帶動群眾、“一線通”連接群眾、“一張卡”便利群眾、“一支隊伍”服務群眾、“一個職介所”致富群眾。通過“五個一”工程的實施,三澗溪村不僅出了一支堅強的隊伍,還在黨和群眾之間系上了一條血脈相連的紐帶。
“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這是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三澗溪村時作出的重要指示,也是高淑貞多年來工作的準則。
這些年,三澗溪村以全面振興為目標,深度整合資源,精心策劃一批產村融合、三產融合項目,讓富民強村的路越走越寬。“車轱轆一轉,就賺錢。”高淑貞將村里各個合作社比作一輛輛火車,“我們村黨委為其鋪設軌道,凡是想干事、想作為的村民,都可以上車。”
謀劃發展需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同樣需要結合實際加以創新。“我們抓住了三大法寶:直播帶貨、工業園、美食街。”三澗溪村打造電商經濟,使三澗溪村的優質特色農產品利用電商走出去。直播平臺的開播,成就了一群90后新農人。高淑貞說,直播帶貨不僅提高了農副產品的銷量、增加了農民的收入,還吸引了更多的年輕人返鄉創業。
“不僅如此,三澗溪工業園區還引進引辦了72家企業,80%的村民在工業園區打工,工作的環境、生活的質量都得到了很大提升。”高淑貞說,工業園區的落地,解決了三澗溪村老百姓工資性收入的問題,同時還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以黨建為統領,強化班子建設,推動產業發展,保護生態環境……近年來,三澗溪村圍繞村民們的所急、所盼、所求,深度整合資源,摸索出了一系列實干經驗,讓廣大群眾在鄉村振興的路上越走越有奔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統籌謀劃,科學推進。”鄉村振興需要因地制宜,每個地方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式。高淑貞形象地說,種子落地要看是石頭窩還是肥土壤,不因地制宜,也很難生根發芽。科學把握差異性,注重地域特色,抓住重點、規劃先行、精準施策,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更多像三澗溪村這樣的美麗鄉村會不斷涌現出來。(作者: 田心 )
相關新聞
- 2021-11-29為政之道 修身為本
- 2021-11-29棋為饒人下手遲
- 2021-11-29習近平《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西文版出版發行
- 2021-11-26養先憂后樂之心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