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光谷未來科技城的標志性建筑“馬蹄蓮”大樓(圖片來源:光谷融媒體中心)
湖北省武漢市,東湖之濱,一座馬蹄蓮造型的仿生建筑成為這座城市的新地標。以“馬蹄蓮”為中心,方圓518平方公里的區域是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它還有一個響亮的名字——“中國光谷”。中國光谷,因光得名。這里是全國最大的光器件研發生產基地、國內最大的激光產業基地,也是全球最大的光纖光纜研制基地。
6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第三次來到這里視察并指出,光電子信息產業是應用廣泛的戰略高技術產業,也是我國有條件率先實現突破的高技術產業。湖北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在光電子信息產業領域獨樹一幟。要加強技術研發攻關,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不斷延伸創新鏈、完善產業鏈,為推動我國光電子信息產業加快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從上個世紀70年代誕生中國第一根光纖起,“中國光谷”實現了一項又一項我國光通信技術領域的首創,從科技一條街發展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這里集聚了更多的人才企業,創新能力進一步釋放,成為我國在光電子信息領域參與國際競爭的主力軍。
關鍵器件從依賴進口到自主可控 “重大核心技術必須靠自己攻堅克難”
光通信產業是中國光谷的一大基礎產業,如今,這里研制的光纖光纜占全國市場份額超過60%,銷量達到世界第一。此刻的熊熊之火,源于曾經的一點微光。1976年,在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里,我國第一根石英光纖誕生。1988年,武漢市政府以郵電科學研究院為基礎,在東湖周邊建立了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東湖高新區)。2000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做出依托開發區建設“武漢•中國光谷”的決策。
由一根光纖到一個產業,再到如今的銷量世界第一,并不是一個順風順水的過程。2012年以前,我國的光通信產業雖有一定發展,但一些核心技術、高精尖設備和關鍵工藝沒有實現自主化,不免被“卡脖子”。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中國光谷時指出,“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一些重大核心技術必須靠自己攻堅克難”。近十年來,東湖高新區眾多企業努力攻關創新,逐步實現技術裝備的自主化。

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一家企業的技術人員在特種光纖生產車間內進行操作(圖片來源:光谷融媒體中心)
睿芯特種光纖有限責任公司2013年成立于中國光谷,公司成立的最重要目的,就是研制出可替代進口的國產特種光纖。光纖光纜制造位于整個光通信產業的上游,睿芯生產的特種光纖,是一種1.5微米光纖放大器的核心材料。
“光纖中的信號傳輸有衰減效應,因此在長距離傳輸中需要用光纖放大器來給變弱跑不動的信號‘加個油’。”睿芯總經理李尤介紹,“以前,1.5微米光纖放大器的核心材料主要購自海外。一些特種光纖的纖芯,1米就賣100多美元。”
因為高端的東西依賴進口,我國企業的制造成本很高,還怕人家不賣給我們。為了不受制于人,睿芯的科研團隊用了8年時間,自己摸清了配方和工藝方式,于去年7月,成功突破1.5微米光纖放大器技術,填補了我國在光纖放大器自主產業鏈上游的空白。
這樣的例子在東湖高新區絕非個例。長飛光纖光纜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第一根商用光纖的誕生地。2016年起,公司的光纖預制棒、光纖、光纜3個主營業務都做到全球第一,蟬聯至今。
“長飛能取得這樣的成績,離不開持續不斷的科技創新。”長飛執行董事兼總裁莊丹介紹,以前,我們不得不拿市場換技術,這些年,我們從配件的國產化開始,然后是原材料、整機,再到整個操作系統甚至源代碼的國產化,一步步攻克“卡脖子”領域,實現了全鏈條國產化,做到關鍵核心技術完全自主可控。“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長飛時,我們的光棒直徑只有20厘米,每根棒能拉7000多公里光纖。現在光棒直徑已突破至23厘米,單棒拉纖可達1萬公里,為全球最高技術水平。”
數據顯示,目前,武漢光通信產業已形成涵蓋上游光纖光纜、中游光器件及光模塊、下游光系統設備的完整產業鏈,生產資料、關鍵器件實現自主可控。
在中下游企業中,國內激光裝備行業首個國際標準的牽頭制定者華工科技產業股份有限公司也是一個實現技術設備自主化的代表。華工科技董事長馬新強自豪地介紹自家研制的高端激光切割裝備:1小時可以加工10片6英寸以上晶圓,成品率達99%;2.5秒就能完成一塊30微米厚的手機玻璃蓋板切割加工;公司激光加工的最高精度可達頭發絲的百分之一,相關技術全球領先。
“習近平總書記三次來光谷,都強調科技自立自強,一次比一次具體、一次比一次深入。作為企業,要勇挑重擔,把科技的命脈掌握在自己手中。”馬新強表示,高端激光切割裝備,曾經一直由國外產品占據主導。近年來,華工科技的市場占有率不斷提升,研發的三維五軸激光切割裝備市場占有率已進入全球前三。
北斗芯片可做到動態厘米級、靜態毫米級精準定位 突出“光”特色、做強“芯”核心
中國光谷因“光”而興,但又不僅僅局限于“光”。自2013年以來,光谷幾乎以每年誕生一個千億產業的速度,在創新發展的道路上迅猛前進。東湖高新區管委會發改局(金融局)局長李旅表示,目前,東湖高新區正在打造“光芯屏端網”、生命健康兩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主導,新經濟、新消費兩大新興業態深度融合發展,人工智能等未來產業蓬勃發展的“221”現代產業體系。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網絡和生物醫藥等四大產業入列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近十年來,這里新注冊的企業快速增加。目前,已有接近430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02家瞪羚企業,6家獨角獸企業,以及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國家先進存儲產業創新中心等39家國家級企業研發平臺。

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內企業——明德生物的生產車間內景(圖片來源:光谷融媒體中心)
全球首個超高通量“火眼”實驗室、我國首個400G硅光模塊、首條柔性折疊顯示屏生產線、全球首款128層QLC存儲芯片……從光通信和激光起步,東湖高新區涌現出一批關鍵核心技術,不斷延伸創新鏈、完善產業鏈。
芯片,是技術中“高精尖”。在東湖高新區,有一家芯片生產企業名為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去年年底,這家企業成功研發出我國首款400G相干商用硅光收發芯片,這是國際上目前集成度最高的商用硅光集成芯片之一。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裁曾軍回憶說:“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到企業考察時,我們才剛剛研發成功國內第一款商用25Gb/s芯片。當時,總書記就指出,過去那種主要依靠資源要素投入推動經濟增長的方式行不通了,必須依靠創新。企業必須在核心技術上不斷實現突破。”
為全力打造信息通信領域的“大國重器”,烽火通信科技隸屬的烽火科技集團與大唐電信于2018年聯合重組,成立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之后公司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又推出100Gb/s、400Gb/s芯片,今年發布了1.6Tb/s芯片,使我國硅光芯片技術實現從Gb/s級向Tb/s級的跨越。
目前,來自中國光谷的芯片已經在許多場景進行應用。比如武漢夢芯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北斗芯片,應用在全國超百萬量共享單車上,實現厘米級定位,它所形成的電子圍欄,讓共享單車必須停在指定停車區域,否則就會產生額外調度費用。武漢夢芯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方婷介紹,芯片功耗很小,僅靠單車上的太陽能板的發電量就夠了。企業目前生產的芯片可以做到動態厘米級和靜態毫米級精準定位。
不僅是芯片產業,當前,光谷圍繞“光芯屏端網”主導產業,加快建設激光、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等東湖科學城產業基地,每個基地推出“一部專項規劃、一個特色園區、一套支持政策、一支產業基金、一批創新平臺”。《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發展“十四五”規劃》指出,未來五年,光谷將進一步突出“光”特色,做強“芯”核心,做大“屏”規模,強化“端”帶動,穩步推進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網絡三大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打造全球頂尖光電子信息產業高地。
造一臺激光切割機從兩周縮短至8小時 是“追光之城”更是“智能之城”
華工科技今年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公司全年銷售額首次破百億,其中海外業務增長近40%。如果僅看今天的數據,很難想象,華工科技成立之初只是一家年銷售額不足8000萬元的校辦企業。
近年來,武漢東湖高新區的GDP不斷增長,2019年,全區GDP首次躍居武漢各區之首,即使在疫情嚴重的2020年,這里的GDP也超過了2000億,成為武漢第一個GDP破2000億的區。2021年,光谷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400億元。
“光谷的使命具有雙重性——既要抓科技,也要搞經濟;既要能頂天,還要能立地。”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詢委員會委員、武漢大學教授李光說,所謂“頂天”,就是要在科技創新上不斷突破“無人區”,代表中國科技參與世界競爭;所謂“立地”,則是要將科學技術真正轉化為生產力。
在華工科技智能制造產業園,一臺臺激光數控切割機床等設備在生產線上整裝待發。隨著海內外市場對高端裝備需求持續提升,目前,華工科技公司部分訂單已排到明年。
華工科技智能制造版塊負責人楊肖介紹,制造業模式發生了深刻改變,智能化促進建筑工業化的健康發展,而華工科技抓住了市場機遇,做了大量的技術儲備。為了更好地提高生產效率,華工科技去年3月投產了國內激光行業首條流線化智造生產線,實現了標準產品的自動化、批量化、工序化生產。比如,以前造一臺激光切割機需要近兩周時間,現在只需8小時。

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內企業——華工科技研制的國內首套三維五軸激光切割機(圖片來源:光谷融媒體中心)
為了更好的適應市場化發展,東湖高新區的眾多企業近年來推進了智能化、自動化的生產制造模式。在武漢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的智能廠房,上百只機械手、上千臺自動化設備包攬了全部生產工序。這家2014年落戶武漢的顯示屏制造企業目前月產能達5萬大片,確保全球交付能力。
近年來,東湖高新區不斷在智能制造方面加大布局,是“追光之城”更是“智能之城”:2018年,東湖高新區智能制造服務產業聯盟成立,這是中國光谷整合智能制造技術研發、人才培養等優勢資源,在全國率先成立的提供智能制造全方位服務的專業化聯盟組織;2019年,全國首條5G智能制造生產線在光谷啟動,生產效率大幅提升;今年年初,東湖高新區承建的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二期項目建成,將為企業的科技創新和產業智能化升級提供算力服務。根據今年發布的《東湖高新區關于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中國光谷將聚焦產業數字化,繼續打造一批智能制造示范項目、“5G+工業互聯網”試驗工廠。(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王雅婧 通訊員 張雋瑋)
- 2022-07-04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 | 美麗中國邁出重大步伐
- 2022-07-04解讀《紀檢監察機關派駐機構工作規則》①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舉措
- 2022-07-04開展多種形式主題黨日活動 把黨史學習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經常
- 2022-07-04幽:從距離的角度上說,“幽”就是遠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