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博物館珍藏展示在線接力中,國內博物館館長推薦的部分珍貴藏品。圖為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品大盂鼎。

圖為甘肅省博物館藏品銅奔馬。

圖為浙江省博物館藏品玉琮。(資料圖片)
34家國內外頂級博物館聯袂上陣、近150件珍貴藏品線上展出、館長親自擔當“講解員”……7月6日晚8點,中國國家博物館,“手拉手:共享世界文明之美”全球博物館珍藏展示在線接力正式啟動。這場連續6天的文化盛宴中,各博物館將相繼參與接力,依次展示藏品。中外博物館珍藏交相輝映,邀全球觀眾云端共享人類文明的燦爛成果。
手拉手同向而行,開啟前所未有的大規模文博藏品線上展示
作為全球博物館珍藏展示在線接力的第一站,7月6日晚,中國國家博物館以“從文字看中國——解析中華文明的基因和密碼”為主題開啟直播。在最受關注的“館長之選”環節,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遴選了“王令眾人協田刻辭”牛骨、大盂鼎、“編年記”竹簡等五件(套)館藏精品,生動闡釋藏品背后的文化價值,講述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
展臺上,一片長14.8厘米,寬12.5厘米的商代刻辭卜骨首先亮相。這塊牛骨上有刻文:“(王)大令眾人曰:協田,其受年?十一月。”即商王命令“眾人”進行協田(土地集體耕作)活動的記載。
“甲骨文的發現,不僅標志著我國有了三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歷史,而且為研究商代的社會歷史提供了極其寶貴的一手資料,讓我們對中國早期歷史有了更詳細的了解。”王春法介紹。甲骨文以象形文字居多,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也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
“現在,請允許我為大家介紹鼎鼎大名的布勞地球儀……”7月7日晚,在線接力第二站的俄羅斯國家歷史博物館,館長阿列克謝•列維金博士正面向觀眾熱情展示歐洲地圖學的杰作——直徑171厘米的布勞地球儀。其體形巨大,重達450公斤,由紅銅板組裝而成。
據了解,中國國家博物館曾于2020年發起主題為“手拉手:我們與你同在”的全球在線接力活動倡議,全球共有16個國家級博物館積極響應。在國博即將迎來建館110周年之際,在線展示活動以“手拉手:共享世界文明之美”為主題再次回歸,共邀請俄羅斯國家歷史博物館、美國弗吉尼亞美術館、摩洛哥國家音樂博物館、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斐濟博物館等覆蓋五大洲的24家國際博物館參與接力,帶領全球觀眾在線云游,共享世界文明之美。
“2020年的這項精彩活動幫助我們為文化和文物愛好者創造了新的據點,打破了新冠疫情期間人們在旅行、工作活動等方面造成的各種限制,也為各博物館與全球博物館同仁加深交流提供了很好的機會。”阿列克謝•列維金說。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像今年這樣大的規模進行文博藏品線上展示是前所未有的。”上海大學文化遺產與信息管理學院副教授、考古學及博物館學系主任(兼任中國博物館協會第七屆理事)黃洋告訴記者,近年來中外博物館之間的文化交流逐漸增多,有助于傳遞和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體現。
館長擔任形象代言人,講解館藏“壓箱底”文物
“為什么甲骨文是我國目前所知最早的成體系文字?外國有沒有像我們這樣的文字呢?”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直播環節,一名小學生通過視頻連線向王春法館長提問。
據了解,本次活動中,10位國內博物館館長將分別攜帶各自珍貴館藏“閃亮登場”,聯袂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共同向世界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直播中還設置有問答環節,館長通過現場回答觀眾提問,講述藏品背后的故事,提升觀眾的活動參與感和互動體驗,增強觀眾對文物內涵的認識和理解。
在線接力第二站的故宮博物院專場上,故宮博物院常務副院長婁瑋在展館內向大家展示了《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翻開這部卷帙浩繁、內容鴻博的古典巨著,只見文字工整、印刷清晰,并附有許多精美插圖。
“此書原名《彙編》,清康熙年間陳夢雷編纂。從康熙四十年(1701年)十月開始,至四十五年(1706年)四月全書告成,五十五年(1716年)進呈欽定,賜名今行書名。”婁瑋介紹。《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分類詳細準確,體例亦多首創,是繼明《永樂大典》之后的最大一部百科全書。
“它是中國古代典籍的一個縮影,是中華文化傳承千年的鮮活見證,深深地滋養著我們的文化自信。時代越是發展,越要在古籍中深挖文化寶藏,啟智潤心,培根鑄魂。”婁瑋說。
近年來,館長講文物在文博界日益流行,館長通過現身說法講述文物故事,現場互動問答等方式,拉近與觀眾距離,更激發了年輕一代對文物的興趣。
從熱播綜藝《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到如今各地博物館紛紛推出的電視文博節目和短視頻,“不難看出,博物館的自我宣傳意識在不斷加強。”黃洋表示,“酒香也怕巷子深”,很多珍貴文物收藏在博物館中并未被大眾了解熟知,如何進行有效的歷史文化傳播,是一個現實且急迫的問題。
“博物館館長是最好的文博形象代言人,他們多是深耕博物館多年的行業專家,對每件文物可以說都如數家珍。”黃洋說,從近兩年館長講文物的節目來看,除了傳統意義上的著名大型博物館,很多中小型博物館也紛紛參與其中。通過各種自媒體平臺講述文物故事,對于中小型博物館而言無疑是找到了一個更廣闊的平臺。
滿滿的科技感,讓文物和歷史說話
伴隨著古箏清鳴,一座巨型銅鼎騰空90度旋轉,內壁鐫刻的銘文金光閃耀,旋即從鼎中飛出,定格在大屏幕上。一列列遒勁雄美的金文書法,仿佛訴說著幾千年前的古老故事。這是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之選”的又一件珍寶——西周大盂鼎。
“銘文是鼎的身世密碼,是最具魅力的符號語言。”配合著王春法的講解,屏幕上以慢鏡頭展示著大盂鼎的細節,銅銹斑駁的鼎身、繁復多樣的獸面紋、內壁鑄刻的291字長篇銘文清晰展現在觀眾眼前。
8K拍攝制作和大屏播出超高清呈現文物細節,AR、動畫讓文物活化“動起來”,全程5G直播帶給觀眾沉浸體驗……這場全球博物館珍藏展示在線接力活動中,滿滿的科技元素,為觀眾帶來視聽感十足的文化盛宴。
“這充分反映出,我國博物館數字產品資源建設取得積極成效。”黃洋介紹說,自2012年開始我國開展了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在對博物館藏品“摸清家底”的同時,建立了可移動文物藏品數據庫,讓今天的云端看展成為可能。
“云”上賞寶,全球遨游。活動前夕,“手拉手全球博物館珍藏展示”小程序新鮮出爐。記者點擊進入小程序的“館藏珍品”模塊,只見“王令眾人協田刻辭”牛骨等展品圖片下方有一個顯眼的“三維”圖標。點開以后,文物先是懸于屏幕正中勻速周轉,隨著手指的滑動,可以任意角度翻轉或放大縮小,供觀眾仔細鑒賞。再點擊“特征”模塊,一段炫目的立體動畫將文物的“看點”逐一分層加載展示出來。
“用戶在小程序可在線鑒賞各國博物館珍藏文物,通過數字化‘三維’方式,提升與文物之間的互動,讓文物在我們眼前‘活起來’。”該小程序開發技術團隊負責人表示。
“千載積藏,傳習云上”。不久前,故宮博物院故宮云課APP發布首款數字徽章《瑞鹿幽夏》,創新了博物館文物線上數字體驗。記者注意到,不只國內博物館,英國“大英博物館”、法國“盧浮宮”等許多國外著名文博機構近年來也在積極開發數字藏品。比如,日前舉辦的大英博物館直播活動中,30余萬中國觀眾在“云導游”的帶領下參觀了羅塞塔石碑、拉美西斯二世國王雕像、帕臺農神廟雕塑和阿茲特克雙頭蛇等珍貴藏品。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下,國際文博領域的交流互鑒日益增添活力。
“博物館的發展與互聯網科技是同向共行的。”黃洋認為,通過新一代數字技術創新性保護、活化文化遺產,讓文物和歷史說話,并借助數字內容產品的影響力提升國際傳播力,有助于更好講述中華文明的故事。(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楊文佳 段相宇)
- 2022-07-08第二十八屆蘭洽會開幕式暨絲綢之路合作發展高端論壇隆重舉行
- 2022-07-08聚焦新發展理念和“四強”行動 甘肅以強有力監督推動高質量發展
- 2022-07-08沿黃地區紀檢監察機關開展專項監督 壓實責任保護傳承黃河文化
- 2022-07-05解讀《紀檢監察機關派駐機構工作規則》②充分履行派駐監督職責的有力保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