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昉,字彥升,樂安郡博昌縣(今山東省壽光市)人,歷仕南朝宋、齊、梁三代,名臣,文學家、藏書家。
任昉的父親任遙,擔任過南齊的中散大夫。母親出身河東裴氏,高貴有德行。任昉幼時就很聰敏,4歲就能誦讀詩歌幾十篇,8歲就能寫文章。褚淵曾對任遙說:“聽聞您有位佳公子,我為您感到高興,正所謂一百個不嫌多,一個不嫌少。”任昉由此而知名。成年后,尤其擅長寫表、奏、書等諸體散文,文章情真意切,風格鮮明,堪稱大家。
任昉更以忠孝聞名當時。每次侍奉得病的父母,衣不解帶,每每說到傷心處,經常涕淚俱下,給父母的湯藥、飲食一定要先親自品嘗冷熱。不僅對自己的雙親孝順,對叔父母也像對待親生父母一樣,對待兄嫂也十分謙恭有禮。
任昉堅持獎掖后學,薦舉賢才。得到他認可的人,大多能夠升擢,使之各展其才。尤其是后學之輩,爭相與他交好,他家座上客常常有數十人之多。他與梁武帝蕭衍、沈約、謝魏等八人交往甚密,世稱 “竟陵八友”。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他憑借自身的名望和地位,培養、舉薦了大批出身低微的寒門文士,因而被人們敬稱為“任君”。他還酷愛典籍,家雖貧,藏書頗豐,種類齊全,數量達萬余卷,成為當時有名的藏書家。
梁武帝蕭衍即位后的第二年,任昉出任義興(今江蘇省宜興市)太守,遭遇荒年,為了賑濟災民,他捐獻自己的俸糧,接濟了千余家百姓。因為窮,當地許多人生下孩子就拋棄不養,任昉申明法律,棄嬰與殺人同罪。在任所得公田、俸祿共800石,任昉將其分成5份,自己只留下一份,其余全部退回。為了接濟窮人,任昉寧肯讓妻子兒女粗茶淡飯度日。離任時,任昉所攜帶的家當僅有七匹布、五石米。他回到京城沒有像樣的衣服,擔任鎮軍將軍的好友沈約不得不派人送來衣衫迎接他。
任昉回京后,重新擔任吏部郎,后來又出任新安太守。他在任上不修邊幅,不擺官架,率性而為,經常拖著手杖走街串巷。遇到民間爭訟之事,他就在路邊作出決斷。任昉為政清廉簡省,官吏百姓都感到便利。
任昉在任上去世,只留下20石次等米,沒有錢裝殮。任昉留下遺囑不允許拿新安的任何一件東西回京城。他的家人只好拿雜木做的棺材和舊衣為他入殮。全郡痛惜不已,百姓為他立起祠堂,逢年過節按時祭祀。梁武帝聽到任昉去世的消息,甚為悲傷,追贈他為太常,謚號敬。
孝順友愛,慈善惠民,是他的天性。離任時沒有像樣的衣服,徒步行走判決訴訟,任昉有高風亮節。
- 2023-05-18V視頻丨千年中國看西安 絲路友誼話新篇
- 2023-05-18褚炫:門庭冷落的吏部尚書
- 2023-05-15劉懷慰:寧吃剩飯不收新米
- 2023-05-12敢跟皇帝叫板的虞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