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日箴言】
前官果有美政,地方愿為立碑建祠,我輩當慫恿其成。若人品政事,公論所棄,但因其赫奕,我首倡議建,目前雖為奇貨,恐日后因之為累。
——明•余自強《治譜》
【深意淺說】
大意是說,作為繼任官員,對于有良好政聲的前任,如果地方百姓愿意給他立“去思碑”建生祠,就應該順水推舟,慫恿促成。如果人品政聲不行,繼任官員首倡建立,日后恐怕也會被牽累。
官場上,后任與前任的關系,往往復雜微妙。如果地方士紳百姓要為前任官員立碑建祠,后任官員推動促成,似乎是比較穩妥的做法。既順應了老百姓對官員的愛戴之情,也好在自己離任時,讓后任依樣畫葫蘆。不過立碑建祠也得看看前任的人品政聲。
俗話說,“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但老百姓的口碑看不見,摸不著,如何把口碑固化下來,成為一種留得住的記憶,刻石立碑就是重要的方法。官員離任,老百姓為官員立碑建祠,那榮耀顯然比口碑更為實在。古代官員當然深諳此道,離任者千方百計要讓人立碑建祠,現任官員也樂見其成。久而久之,這些儀式就演化成一種官場習俗。
給有政績愛百姓的官員立碑,請高人寫一篇歌功頌德、妙筆生花的文章,找一塊堅固的石頭,請書家書寫,請石匠刻石,這樣就可永垂不朽了。生祠是活人的紀念堂,建生祠需要一個屋舍,里面要塑造祠主的形象或畫像,要接受人們的跪拜、祭祀、焚香、祈福。活人享受這樣的祭祀,今天看來是不是有些荒誕?但在古代確實是非常堂皇地去做的。如唐朝義勝軍節度使董昌建生祠于越州,董昌還吹牛說,有人在生祠里祭祀奉獻酒肉時,他能享受這些酒肉,當時就醉了。而明朝魏忠賢在全國建了上百座規模宏大的生祠,在歷史上可謂登峰造極。
古代對于官員立碑建祠,都有規定,雖然近兩千年中,具體規定有一些變化,但總的來說,現任官員不準立碑建祠是底線,違者要處分。但不管有什么禁令,出名心切的官員,還是前赴后繼要立碑建祠。
雖然有些立碑建祠確實出于百姓的真心,但并非全部如此。如唐代鄭浣擔任考功員外郎時發現,“刺史有驅迫人吏上言政績,請刊石紀政者”,鄭浣探訪勘驗,得其實情,拒絕授碑。清朝嘉慶皇帝曾有上諭說:“近聞各省督撫有未經去任,而德政碑早已建豎轅門者,此不過屬員強令百姓斂資勒石,藉以為獻媚逢迎之具,于吏治、官方大有關系。”
清朝一位叫做朱紱的御史曾奏請放寬地方官修建去思碑的例禁,嘉慶訓斥他“所見甚屬非是”。皇帝認為,“守令職司民牧,分應廉潔自矢,撫字為懷。果有善政及民,自必口碑載道,閱久流傳。原不假區區制衣勒碑,粉飾虛聲”。意思是太守縣令替皇帝治理老百姓,應該廉潔自律,如果真的為老百姓做了好事,也會載于口碑永久流傳,并不需要刻在石頭上虛假粉飾。嘉慶皇帝還以一些官員曾經強令下屬和百姓給離任官員送萬民傘等例子說明,這類做法根本不足以證明得到了百姓的真心愛戴,只是官員的欺世盜名、沽名釣譽。
所以,對于古代很多以百姓愛戴的名義建立的碑祠,不必過分當真。
(梁發芾)
【人間草木】

名稱:武當玉蘭
分布:隴南
簡介:武當玉蘭,落葉喬木。樹形高大美觀,樹冠寬廣,花大美麗,為優良庭園樹種,也可作行道樹。花期3-4月,果期8-9月。樹皮和花蕾入藥,樹皮有溫中下氣、化濕行滯等功效,花蕾有祛風散寒、通竅等功效。
(植物資料由西北師范大學白增福、陳學林提供)
- 2024-05-27做官既要干凈,也要干事
- 2024-05-24既不冤枉一個好人,也不放過一個壞人
- 2024-05-22你不親近百姓,百姓怎會來親近你?
- 2024-05-16管好“關鍵少數”,帶動“絕大多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