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閱讀調查—— 數字閱讀 勢不可擋
□本報記者 張君成


今年疫情讓人們待在家里時間開始增多,不少人開始通過閱讀來消解焦慮與恐慌情緒。讀者在特殊環境對閱讀的需求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閱讀本身。南京大學出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出版科學系主任張志強與他的團隊在疫情期間以問卷調查的形式,第一階段對8000多位讀者進行調查,發現人們的閱讀時長在增加,對電子設備閱讀依賴逐漸加深的同時卻也影響其對深度內容的需求。
張志強告訴《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疫情期間,假期延長,大家足不出戶,有了足夠的時間讀書,為培養社會的讀書習慣起了積極的作用。“從閱讀調查的第一階段結果看,66.80%的被調查者認為閱讀時間比以前延長了,但也有22.74%的人認為閱讀時間沒有變化”。
調查顯示,另一個現象就是電子書的閱讀趨勢勢不可擋。閱讀調查中,問卷詢問了被調查者接觸紙質圖書、報紙、期刊的時間和接觸手機、電腦、iPad等電子產品的時間。第一階段的結果顯示,紙質媒介接觸時間集中在兩小時以內,數字媒介接觸時間則集中在3—4個小時。54.01%的人選擇看電子書刊多一些,25.1%的人選擇紙質書刊多一些,15.75%的人紙質書刊和電子書刊一樣多。毫無疑問,數字化閱讀占據了主流。
張志強分析認為,疫情期間紙質圖書的物理流動受限,導致電子書的暢銷。“大眾類的作品,民眾能輕易地在手機、iPad或電腦上看完。疫情期間,出版社出于社會責任的考慮而免費開放了數據庫,出版的數字產品,因疫情的影響而得到普及。”
在張志強看來,數字閱讀習慣的逐步培養使得數字出版物權重增加,也會加速出版產品的數字化轉型,“疫情期間電子書出版以更新內容的速度和閱讀的可得性見長,依舊是未來數字化轉型的主要領域”。
此外,張志強指出,每次出版技術的變革,改變的僅是出版形態或出版方式,并促進了內容的普及,“在線上閱讀的新版圖中,有聲讀物、社交媒體平臺、知識服務平臺等新的產品形態,倒逼數字出版產品進一步重視知識服務和社交閱讀,在場景化、平臺化、沉浸式方向上做出更大創新”。
這種創新為閱讀帶來機遇,張志強表示,互聯網技術急速變革迭代,技術推動新的閱讀選擇涌現,產生一系列新的閱讀方式,促進著閱讀的發展,“除了傳統的紙質和電子書閱讀外,社交媒體閱讀依舊是重要的方式,短視頻平臺、資訊聚合平臺的接觸面逐漸提高并已超過有聲書,閱讀選擇從文字到聲音再到影像,出現了混合共生的局面”。
在擁抱機遇的同時,這也為閱讀帶來了挑戰。張志強表示,疫情期間,由于民眾更加依賴電子設備,短視頻傳播更快地普及,“這中間既有輕松、搞笑的,也有知識性的、趣味性的,調節了大眾疫情期間的生活,但也進一步擠占了社會公眾的閱讀時間”。
這種挑戰也體現在內容分化與版權挑戰上。張志強認為,由于內容的差異、呈現方式的差異,未來大眾出版將以電子書形式為主,教育出版可能是各占一半的格局,但專業出版領域,除了工具書等不是以讀為主的書籍,可能紙質出版要優于數字出版,“就像我們在手機上可以輕易地讀完畢淑敏的《花冠病毒》,但可能很難看完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柯朗的《微積分和數學分析引論》”。
相關新聞
- 2020-07-08回望厚重歷史 凝聚磅礴力量 出版界以精品力作獻禮建黨99周年
- 2020-07-08《新時代大黨形象》出版發行
- 2020-07-08《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英文版出版發行
- 2020-07-08《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在新華書店上架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