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視角書寫廣州

假如是在西漢初年的某一天,你肯定得想辦法去聽一場演唱會。舞臺屬于一位叫張買的歌手,漢惠帝劉盈也喜歡聽他唱越謳,還把他召到船上演唱。想來,當時多數的廣州人一定是他的粉絲。
假如是在宋代,你興許會在出門前,折一枝鮮花,裝點你的鬢角。在四季如春的廣州,人人頭上戴花。男人也簪花。其實廣州男人從漢代就開始簪花,宋代由于朝廷推動,簪花風氣大盛。從咸平三年(1000)開始,朝廷每年設春秋大宴,向群臣賜花簪花。新科進士入朝謝恩、祭祀孔圣、拜謝恩師和座主時,也都要簪花。活動結束時,有些大膽的貧民、乞丐、便在半途哄搶他們頭上的花朵,以沾一點喜氣。
這就是不同時代里,一個個廣州普通老百姓的身影,也是“你”的身影。
一個城市的歷史,如何穿越時間的隔閡,給如今生活在她懷抱中的人以撫慰、以歸屬感、以希望?答案或許可以是,給它的民生史以一個特定的書寫。《廣州傳》(廣東人民出版社)清晰地描繪了廣州這座城市過去生長的脈絡,也給當代的廣州人——無論是“老廣”還是“新廣”——昭示了其未來。它是獨屬于廣州的一幅歷史長卷,是廣州本地人了解自己所在城市的前世今生、來龍去脈的一條通道,也必將成為外地人愛上廣州的一個理由。
尤其是像廣州這樣一座擁有2200多年歷史的城市,需要寫的太多了,其敘述方式,以及作者、文本與城市的距離如何把握,至關重要。
在《廣州傳》中,作者葉曙明選擇了平視他的故土。他懷抱著對這座城市的溫情與愛,卻又控制住了過分強烈的情感,以文字輕柔地撫摸過這個城市的每一寸民生肌理。我想,這是對民生的另外一種致敬。從前文里那一幅幅市井生活的畫面可以見得,作者拋棄了宏大的敘述,也沒有講述太多帝王將相的故事,更沒有掉書袋式地羅列晦澀的史料文獻,去討論離我們生活太遠的史學命題。他只是不溫不火地將一個個不同時代里,那些最平凡、最普遍的普通人的生活,娓娓道來。他的文字中,既有親近的一面,也有一點距離感,一如生活在這座城市里的每一個人。這是一種屬于平民,屬于生活的視角。
緣何要以如此視角來書寫廣州呢?這關乎作者的史觀和價值觀,也關乎廣州這座城市的氣質。作者葉曙明在《廣州傳》的寫作中,其史觀是明晰的,就是民生史觀,就是再現百姓的生活狀態,其實質是不同時期的文化狀態,其價值觀就是人民創造歷史。從這個角度來看,這部著作就是寫給普通老百姓讀的——寫出廣州的氣質與靈魂,展示其文化精髓。
如此書寫的價值何在?在于現實。生活在這座城的每一個人,在讀了這部著作之后,都可以從2200多年的歷史中找到曾經的自己,找到現世的自己,同時,還可以從中得到在廣州生活的莫大意義和理由,乃至希望,昭示著我們行走的人生之路上缺乏的是什么、應該追求的是什么、值得慰藉的是什么。
相關新聞
- 2020-07-08向溫柔而強大的守護致敬
- 2020-07-07讀章開沅先生的《走出中國近代史》
- 2020-07-07賀捷生《父親的雪山 母親的草地》:溫情展現先輩的初心與情懷
- 2020-07-07永恒的明燈——寫在《共產黨宣言》中文首譯本出版100周年之際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