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雷鋒生命歷程的社會學探索
——讀《雷鋒精神生成機制的社會學研究》
李 強(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
雷鋒精神在全國產生重大影響始于1963年,那一年毛主席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當時從報上看到毛主席題字,在我腦海里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那一年也是我考入北京四中讀初中的第一年,全學校乃至全社會都洋溢著“學雷鋒”的風氣,雷鋒精神對幾代人的價值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雷鋒精神生成機制的社會學研究》一書作者鄧建偉博士受過非常好的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的訓練,他從本科開始就在中國人民大學讀社會學專業,后來由我指導完成了社會學博士學位論文,此后又到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從事兩年的社會學研究。本書對于雷鋒精神的研究,確實體現了高水平的社會學理論與方法,本書探索的主題是雷鋒精神的生成機制,探索雷鋒精神形成的軌跡和歷史過程,確實是體現了社會學擅長探索人的生命歷程的學科特征。

《雷鋒精神生成機制的社會學研究》
鄧建偉 著
人民出版社
在我國,以雷鋒精神為主題的研究成果歷來不少,以往的研究聚焦哲學、道德、倫理和政治領域的比較多。從社會學學術角度來詮釋雷鋒精神,以往確不多見,特別是研究雷鋒的生命軌跡、雷鋒精神的生成機制,也可以說是一個嶄新的社會學課題。
在《雷鋒精神生成機制的社會學研究》中,鄧建偉博士緊緊抓住了雷鋒精神與地方文化的關系、雷鋒在青少年時期的人格形塑、雷鋒在新中國成立前后所經歷的諸多歷史事件、雷鋒參軍以后的成長發展、雷鋒在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初成長發展的諸多細節。本書在研究中運用了很多社會學的理論與方法,如生命歷程理論、生命周期理論、社會結構理論、文化社會學理論、口述史方法等,對于雷鋒精神進行了深刻的社會學剖析,深入淺出地將雷鋒精神的內涵一層又一層地展現在讀者面前。鄧博士認為,雷鋒精神是包括湖湘文化和紅色革命文化在內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是經歷了深刻的社會轉型后傳承、變革與創新的巨大精神文明成果。中華大地能夠孕育出雷鋒精神不是偶然的,有其深刻的歷史淵源與歷史必然性。
雷鋒的生命歷程雖然短暫,但雷鋒的職業跨度卻比較寬廣,從新式農民到公務員,從團山湖農場的拖拉機手到工人,又從工人到解放軍戰士,身份幾經變遷。社會轉型期的重大歷史事件對雷鋒生命歷程和職業流動的影響既鮮明又微妙,需要從學術上來把握這種復雜性,并對其進行深度描寫。如果不從研究方法中尋求突破點,是很難把握住的。雷鋒是湖南人,雷鋒偉大而又短暫的22年人生,有18年是在湖南、長沙、望城度過的。雷鋒精神與湖南文化的關聯是顯而易見的。所以,這本書由深諳湖湘文化底蘊的鄧博士來完成,再合適不過。鄧博士深愛著湖南這片土地,深深地熱愛湖湘文化并浸染其中。
《雷鋒精神生成的社會學研究》一書,以時代楷模雷鋒為研究對象,以雷鋒在湖南長沙望城生活18年的人生歷程為研究脈絡,以雷鋒在當時的社會結構環境中所表現出來的角色特征為研究重點,并以此來佐證雷鋒精神這一社會現象形成的必然性,導出了在新的時代弘揚雷鋒精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該書既是雷鋒在望城18年成長經歷的生動再現,又對望城地域文化特色進行了深入而廣泛的解讀,是對望城優秀的傳統文化、先進的紅色革命文化和豐富的當代文化乃至湖湘文化現象的深刻剖析,是對地方文化作用于社會角色的深刻解讀。
望城,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傳統文化底蘊深厚;望城,是一片紅色沃土,紅色革命文化光彩奪目;望城,是一處燃燒激情的高地,豐富的當代先進文化亮點紛呈;望城,也是奮斗者演繹奮斗之所在,一代又一代的奮斗者在時代的旗幟下不斷奮進。也正是這樣的一片熱土,養育了雷鋒,孕育了雷鋒精神;也正是這樣一片熱土上散發出來的時代氣息,讓雷鋒精神的魅力四射、永放光芒。雷鋒精神發源于望城這片土地,從社會學角度看,這是地方文化與雷鋒個人成長互動的結果。
在研究方法上,鄧博士延續了20年前其博士論文的一些做法,即在文獻、資料、數據、個案方面,除了引證別人的材料外,還特別注重運用參與觀察的方法從社會調查和社會事實中獲取新鮮營養。用鄧建偉自己的話說,這本書是用自己接近20年的工作經歷寫出來的,如果沒有在機關工作的20年,也不會想起來寫這本書,也寫不出來這本書。雷鋒家鄉學習雷鋒蔚然成風,學了雷鋒出雷鋒,出了雷鋒學雷鋒。鄧博士在機關工作中有更多的機會了解、接觸這些雷鋒故鄉的雷鋒傳人,他們的先進事跡感動著作者,作者憑借多年的工作經歷,憑借特殊的人際關系,能夠更為一體化地融入被調研群體,從而實現了融入式的參與觀察。這也是我經常告誡學生的一句話,做研究不熟悉的領域不是不可以做,但從自己最熟悉的領域做起,往往能夠產生神奇的效果——奧秘就在于參與觀察的過程中研究者與被研究對象之間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
筆者歷來認為,社會學研究,不能閉門造車,必須有實證研究基礎,必須經得起歷史的檢驗,選定的研究對象也須如此。因此,在選定研究對象的時候,就應該將研究對象進行深入探究,這種選擇既經得起歷史的檢驗,也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既要在一定社會環境中具有標桿意義,也要在整個社會發展過程中具有引領作用。鄧博士將雷鋒和雷鋒精神生成作為研究對象與課題,可謂獨具匠心,花費了很多心血。
社會學研究,不應該簡單地為研究而研究,不應該簡單地為學術而學術,而應該帶著真心、帶著情感、帶著社會責任感來研究。研究出來的成果,更不應該只是文字的堆砌、資料的碼疊和空洞的教條,而應該體現出作者的情懷和心靈的感應,反映出作者在探索中的深入思考,讓讀者能夠產生情感認同,受到情操上的陶冶,形成一種發自心底的共鳴,這既是社會學研究學者應有的態度,也是社會學研究成果的魅力之所在。鄧建偉博士的《雷鋒精神生成的社會學研究》一書,讀起來意味深長,有不忍釋手之感,實在不可多得。
雷鋒精神是永恒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體現。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中,雷鋒精神作為一種彌足珍貴、面向未來的理念,也將不斷帶給人們思想觀念的更新,創新著人們對世界的認知方式。
《光明日報》( 2021年04月19日 15版)
相關新聞
- 2021-04-25風物長宜放眼“亮” 執卷品茗亦小酌 ——讀《今天,我們如何做教師》有感
- 2021-04-19體現歷史和理論統一的“真”與“善”
- 2021-04-12讀懂脫貧攻堅精神就讀懂了中國
- 2021-04-12在大地的褶皺處聆聽歷史的回響 ——讀江子散文集《去林芝看桃花》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