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里的韻味中國】
作者:方曲韻
1200年前的一個冬夜,風雪降臨,詩人白居易點起火爐,捧出新酒,輕問友人“能飲一杯無”……歲月更迭,時序輪轉,此刻的北京,初雪仍在醞釀。在對雪的期盼中,我們迎來了冬季的第二個節氣:小雪。
和雨水、谷雨等一樣,這是一個反映降水的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十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小雪有三候:“一候虹藏不見,二候天氣上升地氣下降,三候閉塞而成冬。”小雪時節,氣溫持續走低,彩虹消失不見,天之陽氣上升,地之陰氣下降,以致天地不通,陰陽不交,萬物閉藏,轉入嚴冬。

在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掉落的花瓣沾滿冰霜。新華社發
大概因為雪不易得,所以盡管小雪天寒,無論古人今人,對于這一節氣,依舊是多愛而少恨的——
文人喜歡在小雪天吟詩、訪友、飲酒,這并非偶然。眼下農作物大多已收獲,時光變得清閑而寂寥。陸游寫過一首《初冬》:“平生詩句領流光,絕愛初冬萬瓦霜。楓葉欲殘看愈好,梅花未動意先香。”可見初冬時節的凋零之美,恰是詩人的心頭愛。
雪的到來,則為清冷的冬日平添了幾分情致。宋代詩人釋善珍《小雪》詩曰:“云暗初成霰點微,旋聞蔌蔌灑窗扉。最愁南北犬驚吠,兼恐北風鴻退飛。”雪花飄飄灑灑、不緊不慢,盡數落于窗前,既怕狗的吠叫驚了這份寧靜,又怕北風乍起壞了這份雅致,詩人對雪的喜愛之情溢于言表。《世說新語》里記載了一則小故事,成為雪天詩意的注腳:一個“四望皎然”的雪夜,東晉名士王子猷想起好友戴逵,一條船便在夜色蒼茫里駛出了。到了友人家門口,王子猷卻又轉身折返,有人問其故,他說:“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雪夜曼妙,融化的雪水同樣有妙用。《紅樓夢》中寫到薛寶釵的“冷香丸”,需要小雪這日的雪十二錢;妙玉的“體己茶”,則需要蟠香寺梅花上的雪一花甕。曹公旖旎的想象力又讓雪生動了幾分。

在河北省遵化市,植物結了一層冰霜。新華社發
對于古時的農人來說,小雪下雪便是一個好兆頭。“小雪雪滿天,來年必豐年”,這是他們千百年來經驗的結晶。農學專著《氾勝之書》里也強調了冬雪的價值:“冬雨雪止,輒以藺之。掩地雪,勿使從風飛去。后雪復藺之,則立春保澤,凍蟲死,來年宜稼。”可以說,看到下雪,農人對來年的生產就有了信心。此外,與農事相關的俗語也有許多:“小雪小雪,拾把柴火”“到了小雪,沒了農活”“到了小雪節,果樹快剪截”“小雪到了天氣冷,曬曬太陽貓貓冬”……古人的人生哲學與幽默盡在其中!
于熱愛生活的普通人而言,清冷蕭瑟的小雪天,照樣可以過得熱氣騰騰。“陰天下雪,喝咸菜湯”,這是“吃貨”汪曾祺的冬日記憶,也是我國民間“冬臘風腌,蓄以御冬”的真實寫照。在北方,人們把大白菜、蘿卜、土豆等存入地窖,或腌制咸菜,或積為酸菜。南方一些人家則開始動手做香腸、臘肉,待到春節時,舉家共享珍饈。靠海吃海的人們,則要曬魚干,一串串海味掛在陽光底下,大大方方曬出一個豐盛的年尾。冬日的滋味,就在這一腌、一臘、一曬之間傳承下去。

在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們圍爐煮茶。新華社發
“雪,綏也,水下遇寒氣而凝,綏綏然下也。”劉熙在《釋名》中這樣解釋“雪”。綏即安寧,那么小雪,就是小安寧。小雪簌簌飄落之時,天地變得沉靜,時光也跟著慢了下來。在歡騰與熱鬧過后,冬日里最熨帖的,正是家人閑坐,燈火可親。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節氣,對于中國人而言,是歲時生活的句讀和標點,它讓我們從這些看似慣常而頗有儀式感的習俗之中,預知季節變換,獲取生活智慧。每到小雪時節,熟悉的風物又在眼前,提醒著一代代中國人:小雪至,萬物藏。冬藏,并不是退避和消弭,而是積蓄和孕育。待來年春天,還天地璀璨!
《光明日報》( 2022年11月22日 09版)
- 2022-11-18桂花與菊花
- 2022-11-18小城人物
- 2022-11-18百巷猶存千秋事——京城報業小記
- 2022-11-18莊稼的邏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