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太子山下海眼泉 潤澤百萬農戶家
提起臨夏州和政縣,人們會想到古生物化石之鄉、漫山遍野的油菜花田、中國花兒傳承基地,可是大家不曾想到,和政還坐擁著百余眼泉水,被賦予“泉城和政”之名。千百年來,和政縣的村民依托著眾多的泉水繁衍生息,形成了“一方水土一方人”的獨特地域文化。
在臨夏州和政縣太子山腳下,有一處清澈甘甜的山泉汩汩流淌著,這便是牙塘水庫和香水河上游的海眼泉。流淌了上百年的海眼泉,也是鄉親們口中的“幸福泉”。
9月16日,臨夏州“海眼泉”全媒體記者采訪團對這眼日出水量9.16萬立方米,可滿足當地114.5萬人飲水需求的山泉一探究竟。
記者一行沿盤旋蜿蜒的山路,驅車穿過蒼翠的林間,到達位于太子山間的牙塘水庫。清晨的曙光灑在湖面上,猶如一塊碧玉鑲嵌于群山之間,匯集了泉水、雨水及雪水的水庫水質清澈見底,水量豐沛,飛鳥劃過青綠色的湖面,猶如一幅山水畫。“水庫的水來自上游的海眼泉,臨夏州和政縣、東鄉縣、廣河縣3個縣的33個鄉鎮、217個行政村、92101戶,近50萬人的飲水全來自這里。”臨夏州水務局副局長陜璽介紹。
沿著逶迤的砂石山路穿行而上,大約4.5公里便來到海眼泉,從遠處就可聽到連綿不絕的轟轟巨響聲,近觀,巨大的水流從地下噴涌而出,氣勢磅礴,頗為壯觀,捧起一汪清泉,入口清冽甘甜。
據介紹,和政縣的泉水來自太子山,三面環抱將縣城包圍,再加上這里地處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兩大高原之間,黃土層下厚厚的沙礫層給地下水提供了通道,從太子山而來的地下水在這里形成了泉水,“泉城”也由此而誕生。“和政縣的海眼泉,全年豐水期間9.16萬立方米的日出水量,略高于山東濟南趵突泉8.9萬立方米的歷史最高日出量。”陜璽說。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自2004年臨夏州水務部門將和政縣海眼泉豐富優質的水資源通過建設引泉、截引的形式,集中建成了中部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東鄉縣中部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一期)工程、臨夏州南陽渠提質增效及水系連通等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用于城鄉居民自來水用水,為徹底解決城鄉居民生活飲水問題提供了優質的水源。
2017年建成的和政縣半草嶺水廠的水主要來源于海眼泉,這座水廠也變成了連接海眼泉與村民的紐帶,“海眼泉的水質非常好,我們通過混凝、沉淀、過濾、消毒等9項化驗檢測,海眼泉的水已經達到國家一級標準。水廠主要供應和政縣、東鄉縣10個鄉鎮,近10.5萬農村居民的日常生活飲用水。”和政縣半草嶺水廠廠長許勝強告訴記者。
順著山路穿行而下,一排排整齊的紅瓦白墻村社映入眼簾,道路兩旁花團錦簇,村民門前種植的向日葵、玉米、天竺葵花開正盛,“祖祖輩輩都喝的是海眼泉的水,供養牛羊、澆灌農田都是這泉水,以前我們用水都要跑到溪邊去挑水,現在每家每戶都通了自來水,山泉水流到了家里,水質很安全,方便了我們日常用水,遇到旱季也不用擔心沒水喝了。”59歲的村民買后提高興得合不攏嘴。
如今的海眼泉,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用汩汩甘泉潤澤了當地村民的心田。
文/圖 奔流新聞·蘭州晨報記者 紀敏
- 2023-09-18新華全媒+·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黃河篇 | 天空之眼瞰祖國——古城古鎮古村見證黃河文化傳承
- 2023-09-1862國逾300名國際交流員已在甘肅研習
- 2023-09-18文史賦能“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在敦煌舉行
- 2023-09-15《“畫”中有話:敦煌石窟百講》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