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祁連山下出海味!這波“出圈”的流量甘肅接住了

南美白對蝦。

養蝦池。

養蝦大棚
這幾天,位于張掖市臨澤縣鴨暖鎮的豐森農漁董事長李志剛很忙,養殖池一大批南美白對蝦陸續出塘,“跳”上了市民的餐桌,也在國內火爆“出圈”。趁著流量的東風,李志剛和員工們忙著發貨、接訂單、解答各類咨詢,接待一波又一波的客戶……
A【“海鮮陸養”落戶甘肅】
新年伊始,哈爾濱的爆火帶動全國文旅大聯動,也“炸”出不少“冷門”特產。四川出魚子醬,重慶有澳龍,新疆育三文魚,上海產藏紅花,安徽產法國鵝肝……還有,被很多人認為是沿海特產的南美白對蝦,卻在遠離大海的甘肅傳來大豐收的喜訊,著實讓廣大網友們好奇。“沒有海的甘肅是怎么養出南美白對蝦”的話題破圈,也讓“海鮮陸養”的養殖模式再次進入公眾視野。
眼下,正是南美白對蝦上市的時節。為了滿足網友的好奇心,1月15日,奔流新聞·蘭州晨報記者走進位于張掖市臨澤縣鴨暖鎮的豐森農漁養殖蝦棚,感受撲面而來的“海鮮味”。
偌大的水池邊,工作人員正拿著網兜熟練地起蝦,隨著打撈大網慢慢收攏,一尾尾晶瑩剔透、活蹦亂跳的南美白對蝦跳躍出水,分揀、稱重、充氧、裝袋……
“這批蝦品質特別好,每只蝦個頭在15-20厘米,口感鮮甜。”看著剛打撈上來的蝦,李志剛說,他們養殖的蝦苗都是從廣東、海南等地引進,采用綠色、安全、可循環、低病害、規模化的方式養殖,品質非常好。
南美白對蝦是一種舶來的物種。因其原產自美洲南部海域,又和中國對蝦、墨吉對蝦相似,因此叫做南美白對蝦。
“養殖南美白對蝦不僅可以豐富市民的菜籃子,也可以填補河西走廊地區人民對高端水產品南美白對蝦的需求空白。”此前沒有養殖經驗的李志剛選擇在河西地區養殖蝦,“主要是祁連山地下水質富含鍶和硒礦物質,對水產品很有益處。”
2022年底,李志剛投資的豐森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落戶臨澤縣鴨暖鎮,開啟了甘肅南美白對蝦“海鮮陸養”工廠化的養殖模式。
B【戈壁灘上有了“生態蝦缸”】
2023年1月6日,豐森農漁第一批80萬蝦苗投放,成蝦5月份上市。
“第一批成蝦上市后反響很不錯,”李志剛記得多數顧客的評價是“肉質鮮美、Q彈,有絲絲甜味”。
要在內陸養好海鮮,水質是一個技術難題。
“養蝦第一步是養水。我們按照蝦苗所適應的水質,改變淡水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如增加水中的溶氧量、調整水的PH值等,人工調配模擬南美白對蝦在海水中的生活環境。養水一周后,蝦苗的生存環境模擬成功。”關鍵的淡化階段決定了蝦苗的存活率。
“到目前,南美白對蝦累計上市銷售1萬斤。隨著養殖技術的不斷精進和設施環境的不斷改善,我們在養殖上已探索出了南美白對蝦的‘生存之道’。”對于當前成蝦的存活率和銷售數量,豐森農漁副總經理馬貴濱一臉驕傲,“完全是摸著石頭過河,成蝦存活率從最初的50%提高到70%,已經很不錯了。”
南美白對蝦是熱帶蝦種,水溫是蝦養殖的生命線,其生長溫度在25℃-32℃,因此對養殖場地的溫度、水質要求非常嚴格,特別是對水的PH值、溶氧、鹽度、溫度及微量元素等要求極高。為保障水的溫度以及鹽度更適宜蝦的生長,豐森農漁自主設計、安裝的循環水系統,讓蝦池的水循環利用,實現零污染、零排放,又保障了養蝦池的水質,在戈壁灘上打造了一個健康、綠色的“生態蝦缸”。
C【“祁連山海鮮”肉嫩味甜】
從蝦苗下水,一直到捕撈,豐森農漁廠長呂小軍幾乎每天都守在養殖棚里,喂養飼料、查看水質和蝦的生長情況,對每一池蝦苗的成長他了然于胸。
“蝦苗在不同的生長階段喂養標準、專用料均不同,每隔4個小時就要投喂一次,每天5餐,既要有花樣也要精準。”呂小軍介紹,對蝦生長到體長1.0-2.5厘米時,每1萬尾蝦苗投喂量為30-200克;體長2.5-4.5厘米時,每1萬尾蝦苗投喂量為200-840克;體長7.0-9.5厘米時,每1萬尾蝦苗投喂量為2700-4360克。投喂以1.5小時左右吃完為宜。
經過三個月的精心喂養,成蝦就可以上市銷售,“最理想的一斤蝦有30頭,每頭在20厘米左右,肉質鮮嫩。”眼下,去年9月、10月份投放的蝦苗出塘上市,看著一網網肥美的南美白對蝦從池塘中撈起,一包包走向市場,馬貴濱的喜悅之情難以掩飾。
“每斤蝦零售價在100元,這一批南美白對蝦產量在1萬斤左右,基本保障張掖市及河西一帶市場需求。隨著養殖技術不斷成熟,我們計劃在原有20個養殖池的基礎上,再投資1.1億元,繼續實施二期項目,同步建設鱖魚、鱸魚養殖系統。”馬貴濱說,二期投產后,按計劃基地年產量可達15萬斤,生產規模擴大后,在保證生產成本情況下,將會盡量降低銷售價格,讓普通老百姓都能吃上價格便宜且質量優質的對蝦。
D【南美白對蝦“扎根”甘肅】
早在2017年起,甘肅景泰、白銀、靖遠等地區開始嘗試南美白對蝦養殖,養殖技術由甘肅農業大學水產養殖科技創新團隊指導。至目前,取得成功的這項技術已經擴展到了張掖臨澤等地區。
“甘肅這些地區大多屬于鹽堿地,鹽堿地不適宜農作物生長,但可以發展漁業,養殖本身也在促進鹽堿地的改良。”甘肅農業大學教授、水產學科負責人劉哲告訴記者,通過不斷實驗,研發人員最終分離出適合景泰地區鹽堿水池塘中生長的有益菌類和藻類,通過擴大培養,將其定期添加到養蝦池塘中,起到了穩定藻相和菌相的作用。通過放養密度實驗,他們找到了最適合的蝦苗放養密度。
“現在已集成了以測水調鹽、接種有益藻調節藻相、自制發酵制劑調控菌相等生態調控為關鍵的成蝦養殖技術,使池塘生態系統變化穩定,降低了南美白對蝦的養殖風險。”截至目前,關鍵集成技術推廣面積220畝,每畝單產平均達500斤以上,畝產效益超過1.2萬元。
由于是露天養殖,景泰養殖的南美白對蝦在10月份以后將不再投放。而臨澤豐森農漁工廠化的養殖模式四季恒溫,根據時間差異、生態位差異,最大限度利用資源,實現了一年四季有蝦可供的局面。
“未來我們將在金昌、武威、嘉峪關等地復制推廣豐森農漁基地的成功模式,實現一個基地覆蓋一個城市,讓南美白對蝦扎根甘肅,并致力打造蝦魚產業綜合體,促進村民增收致富,助力鄉村振興。”談及未來,李志剛信心滿滿。
文/圖 奔流新聞·蘭州晨報記者 歐陽海杰 師天銘
- 2024-01-17雕塑家孫紀元與敦煌城標“反彈琵琶”
- 2024-01-16家鄉的味道·甘肅肅北 水煮鮮嫩牦牛肉 驅寒又營養
- 2024-01-12圖解|食在河西 漢簡中的飲食故事
- 2024-01-11酒泉元代回鶻文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