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蘭州2月25日電 題:甘南藏族唐卡小鎮“新故相推”:“Z世代”學徒對話藝術大師
作者 閆姣 九美旦增
與外界慶祝節日的熱鬧“余溫”不同,25日,“世界藏學府”拉卜楞寺比鄰的唐卡小鎮,一間畫室內悄然無聲,唐卡師旦正嘉盤腿席地而坐,蘸取染料、勾線、上色,埋頭完成近整面墻高的巨幅唐卡。大大小小已完成的唐卡和各色顏料,填充了這所略大于教室的空曠房間。

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唐卡小鎮,畫師旦正嘉席地而坐繪制唐卡。(資料圖)中新社記者 九美旦增 攝
唐卡小鎮位于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集聚以拉卜楞唐卡為代表的甘南藏族唐卡,入駐數十家企業及畫室。甘南唐卡被譽藏族“百科全書”,具有鮮明民族特點、濃郁宗教色彩和獨特藝術風格,其傳承史與拉卜楞寺密不可分,吸引眾多學徒慕名而來,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00后”貢保才旦在學校時與唐卡“一眼萬年”,之后便來到唐卡小鎮拜師學畫,每日堅持繪畫10多個小時,目前已創作8幅成品,包括創意制作的旅游產品“唐卡微世界”,用他的話說,“沉迷其中,不覺得累,睡覺做夢都在畫畫。”年輕的他的新年愿望,便是一生擇一事,讓更多人看到唐卡的魅力。
日漸增多的年輕面孔令唐卡小鎮煥發青春活力,而多位唐卡界藝術大師,正是不斷“引流”青年力量的密碼所在。年輕畫師與資深畫師相互交流,彼此推動傳統與創新的日新月異。

精品唐卡展廳展示甘南藏族唐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交巴加布,及其父親的唐卡作品,常吸引游人“打卡”。(資料圖)中新社記者 九美旦增 攝
“80后”蘭索巴嘉措是其中一位。他先后在西藏、甘肅、青海等地,拜師于多位唐卡大師,作品被寺廟、活佛、高僧和海內外喜愛唐卡人士收藏,已收有30余名學徒。而在他看來,唐卡藝術精妙絕倫,創作作品雖已多得數不清,但仍覺內容深奧,“一輩子也學不完”。
一幅唐卡制作需起稿、涂底色、勾線、暈染等多道工序,要耗費畫師少則幾個月,多則幾年時間,且繪畫過程要極具細致。“細節處甚至需要拿著放大鏡看,所以每位唐卡畫師都必備一雙‘鷹的眼睛’。”蘭索巴嘉措說。
距離唐卡小鎮數十米遠的精品唐卡展廳,擺滿了甘南藏族唐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交巴加布與父親二人的作品。交巴加布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講述,國際游人對唐卡尤其感興趣,他們參觀完拉卜楞寺,通常會詢問打聽,一路尋至展廳繼續欣賞唐卡。有時,他還會現場演繹畫唐卡,滿足游客的好奇心。

甘南藏族唐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交巴加布,在個人工作室為唐卡上色。(資料圖)中新社記者 九美旦增 攝
交巴加布繪畫唐卡已40余載,作品被美國、日本、加拿大、中國臺灣等地的多位愛好者收藏。他講述唐卡變遷時說,起初唐卡只在藏族地區流通,后來受到越來越多中國乃至國際人士的喜愛,使用場景也不再限于佛教,成為人們傳遞感情的物件。
剛剛過去的春節是交巴加布最忙的時候,很多私人訂制唐卡需要在這期間交付。然而不管多忙,他繪畫唐卡時都保持內心平靜與純凈,只有這樣才能“人畫合一”,繪制出有“靈氣”的唐卡。
“唐卡小鎮是唐卡藝術的展示與體驗基地、傳承與培訓基地、創作與銷售基地。”在交巴加布看來,它搭建起各位唐卡畫師交流溝通、互學互鑒的平臺,扮演起年輕畫師的“引路人”角色,促進他們繪畫藝術的提升。而“唐卡聚會”也擴大了唐卡藝術的傳播,增加了畫師們的收益,“有了經濟保障,更多年輕人主動加入唐卡藝術的傳承保護工作。”
- 2024-02-27千年蜀道上的青泥嶺
- 2024-02-27【隴拍客】甘肅高臺:人勤春來早 蔬菜育苗忙
- 2024-02-27【文化記憶】指尖翻飛展技藝
- 2024-02-27【非遺擷英】天水絲毯:蘊藏東方文化密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