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經濟觀察報發布文章《服裝產業鏈企業求穩》,文章提出,由于地緣政治等因素疊加,服裝產業鏈公司可能會迎來挑戰。近期,除有廣州快時尚跨境電商巨頭計劃讓一些供應商在越南增設新生產線外,包括偉星股份、華孚時尚、百隆東方等多家上市公司,在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已有產業落地。(2月14日《經濟觀察報》)
事實上,過去幾年里,將產能遷往越南似乎成了一種新趨勢,比如在中山深耕多年的鞋業巨頭-寶元鞋業,在東莞厚街運作多年的綠洲鞋業計劃于2025年全部搬到越南,目前越南的綠洲鞋廠廠房正在緊張施工中。此外,阿迪達斯、耐克等全球知名運動品牌也于多年前將產能遷移到了越南。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這其中蘊含著素樸的經濟學常識。這些年,之所以有企業喜歡搬到越南這個制造業國家,顯然其有著更為明顯的優勢,比如廉價勞動力、便宜的用地成本等。這與改革開放之初,全球制造業資本涌入國內,是一個道理。對于制造業企業來說,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勞動力成本的降低意味著綜合成本將大幅下降,其利潤也將隨之大幅提升。
伴隨著勞動要素成本的上升,這幾年來關于全球產業鏈正在從中國離開的討論持續不斷。除了造成就業沖擊之外,很多人也有“產業空心化”的擔憂,對于產業鏈遷徙的焦慮也日益明顯。特別是自以蘋果為代表的果鏈、富士康等由于各種原因開啟產業鏈向東南亞轉移進程之后,產業鏈外遷是否會對中國制造優勢產生沖擊,更是成為了一段時間里的焦點議題。
人們最樸素的擔心首先來自就業。經濟觀察報的文章提供了一組數據,以紡織、鞋、帽制造業為例,規模以上企業從業人員數從2015年的449.5萬下降218萬至2022年的231.5萬,崗位規模幾乎腰斬。這背后牽動的就業問題,不容小覷。
其次,業內也比較擔心產業空心化。所謂產業空心化,其實就是沒有制造業,經濟以服務業、金融業、貿易業為主。產業空心化,接下來就會導致經濟結構剩、經濟增長乏力、對外貿易依賴增強等一系列問題。簡單說來,實體經濟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以制造業為代表的第二產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大幅下降,而第三產業比重迅速上升,經濟增長過度依賴虛擬經濟,實體根基就容易不穩。一旦國際金融市場動蕩或全球供應鏈受阻,經濟便易陷入困境。
筆者倒認為,從整體來看,當下我們可能過度想象了產業鏈外遷的規模,同時,可能也低估了中國供應鏈之間的韌性鏈接。事實上,從上世紀80年代到2018年,全球生產網絡基本上遵循著“成本-收益”經濟規律,處于自然演化的動態調整狀態,我國產業的遷出和遷入也一直在進行。2018年之后,全球產業鏈受到國際形勢變化加快等因素的沖擊,出于供應鏈安全可控的考慮,產業鏈外遷才成為一個重要話題。
客觀來看,以服裝行業為代表的傳統制造業屬于“低技術+低附加值+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東南亞人工成本比中國低很多,在中國產業升級轉型、成本比較優勢轉移的背景下,產業鏈供應鏈布局調整其實是符合經濟規律的,而且向成本相對更低的東南亞地區遷移,也是成本驅動型的產業鏈外遷的一個典型路徑,也是中國企業出海的必經之路,沒必要過度解讀。短期內,我們大可不必過度擔憂產業鏈外遷風險,相反,更值得關注的是,正在有更多企業開啟走出去步伐。而且,基于經濟轉型升級的邏輯來看,中國經濟正在從人口紅利轉向工程師紅利,基礎研究能力和產品創新能力強,超大規模市場也降低了創新的成本,企業往利潤更高的產業鏈上游轉移也是大勢所趨。
在更大的視野來看,傳統制造業的產業外遷其實也是“騰籠換鳥”的國際版。制造業跨國轉移,其實也是全球制造業生產布局的客觀規律,總體來說,在全球產業布局調整的過程中,中國制造業的規模和質量都在提高,目前中國的產業鏈有進有出,雖然不斷有企業外遷的案例,但制造業并未成規模的“凈外遷”。
在全球政治經濟不確定性持續加強的情況下,接下來更為關鍵的,還是如何保持產業集群優勢、最大程度夯實中國制造的“韌性”。說到底,想在全球產業鏈格局的重塑過程中掌握主動權,至關重要的還是要形成本土鏈主型跨國公司,掌握在全球產業鏈空間布局的主導權,只有這樣,未來才能在全球供應鏈格局重構進程中占據先發優勢。(江德斌)
- 2025-02-17【地評線】飛天網評:精準發力,持續提高投資效益
- 2025-02-17【地評線】飛天網評:推動高質量發展要守牢風險底線
- 2025-02-17【地評線】飛天網評:為全面從嚴治黨注入新動力
- 2025-02-17【地評線】飛天網評:把全面從嚴治黨體系鍛造得更加嚴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