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沿著總書記的足跡 踐行習近平法治思想”網絡主題宣傳活動
正義網北京8月20日電(見習記者張夢嬌)8月19日下午,2025年“全國網絡普法行·甘肅站”活動采訪團走進慶陽市華池縣的南梁革命紀念館。一塊宣傳展板上的三則毛澤東的題詞格外醒目——“面向群眾”贈華池縣長李培福,“密切聯系群眾”致隴東地委書記馬文瑞,“一刻也離不開群眾”題予隴東專員馬錫白。三次題詞,“群眾”二字如紅線貫穿,揭示出南梁精神最深厚的根基。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根本立場。這片紅色熱土,不僅孕育了以“面向群眾”為核心的南梁精神,更在法治建設中將這一精神轉化為“司法為民”的生動實踐。

2025年“全國網絡普法行·甘肅站”活動采訪團走進慶陽市華池縣的南梁革命紀念館,一塊宣傳展板上的三則毛澤東的題詞格外醒目。程建 攝
歷史根基:紅色司法傳統的孕育之地
慶陽是“馬錫五審判方式”的誕生地。
馬錫五是上個世紀以南梁為中心的陜甘邊革命根據地重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所創(chuàng)造的“馬錫五審判方式”,成為中國法治史上唯一以個人名字命名的審判模式,開創(chuàng)了將群眾路線貫徹于司法實踐的先河。
這一方式的核心,是走出衙門、深入鄉(xiāng)村,變“坐堂問案”為“田間審理”,化“機械辦案”為“傾聽民聲”。1943年,馬錫五在華池縣徒步跋涉120里山路,走訪28戶鄉(xiāng)親,最終妥善審理了“劉巧兒”(封芝琴)婚姻案,被百姓由衷稱為“馬青天”。他以“座談式”審判代替冰冷程式,把司法公正帶給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的隴東群眾,真正讓法律有了溫度、讓裁判贏得民心。
隨著“馬錫五審判方式”在陜甘寧邊區(qū)和其他解放區(qū)的推廣,其在化解各種社會矛盾中發(fā)揮了巨大作用,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也得到了極大提高,創(chuàng)造了人民司法的光輝典范。
創(chuàng)新傳承:“馬錫五”方式的現代實踐
歷史并未遠去,精神仍在延續(xù)。面對慶陽梁峁交錯、溝壑縱橫的山區(qū)地形,深入基層巡回審判成為法院干警的工作常態(tài)。2022年以來,慶陽兩級法院制定十一項舉措,系統打造新時代“馬錫五審判方式”司法品牌,讓司法為民的傳統煥發(fā)新活力。
慶陽市法院探索出“五就地”辦案方式,即就地受理、就地開庭、就地質證認證、就地調解審判、就地解決糾紛。同時建立“調解優(yōu)先、訴調對接,調審融合、精準裁判”的新型民事審判模式。建立線上線下一體化解紛工作機制,線上建立“一刻也離不開群眾”網頁留言服務窗口,及時傾聽群眾聲音,回應群眾司法需求,讓“線上馬錫五”與“現場馬錫五” 融合并進。

慶陽市人民檢察院馬錫五式檢察工作室。檢察院供圖
與此同時,紅色基因已從法院系統延伸至檢察戰(zhàn)線。2023年3月,慶陽市兩級檢察院掛牌成立“馬錫五式檢察工作室”,檢察院傳承和發(fā)揚馬錫五深入農村、調查研究、實事求是的辦案作風,主動“帶案下訪”,秉承依靠群眾、教育群眾、尊重群眾的辦案思路和方便群眾、不拘形式的辦案方法,把強化釋法說理作為法治宣傳、化解矛盾、維護社會穩(wěn)定、提升檢察形象的有效途徑,在法律政策框架內著力尋求法理人情的平衡點,竭力為群眾減少訴累、解決訴求。
“馬錫五式檢察工作室”成立以來,全市檢察機關普法宣傳296次,發(fā)放宣傳冊1.43萬余份,為群眾提供法律咨詢1053人(次),共接待涉法涉訴信訪538件,經“馬錫五式檢察工作室”釋法說理后息訴罷訪107件,引導當事人通過自行協商、基層組織調解等方式維權54件,有效減輕了群眾訴累。
“馬錫五式檢察工作室”將“為民、利民、便民”的價值理念融入法律監(jiān)督、控告申訴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真正讓群眾感受到法律的力度與溫度。這一創(chuàng)新實踐得到最高人民檢察院的充分肯定,被評為全國檢察機關“為民辦實事”實踐活動優(yōu)秀團隊。
歷經幾十年傳承,從法院的“馬錫五審判方式”到檢察院的“馬錫五式檢察工作室”,紅色基因孕育的司法為民理念已遍布這片紅色大地。
精神在傳承,形式在創(chuàng)新。新時代群眾對網絡普法宣傳工作提出新需求,渴望突破法律“冰冷威嚴”的刻板印象,以更親切、更有趣的形式接收權威內容。
慶陽市以封芝琴老人為形象代言人,自2014年起打造 “巧兒說法”品牌,開創(chuàng)甘肅省法治類國家商標先河。11年間累計推送案例超2800期,讓80多年前的“巧兒”故事在數字時代煥發(fā)新生。?
構建“線上+線下”“傳統+現代”的立體化普法體系。內容上,緊扣反詐、職場維權、數據安全等民生熱點,讓法律知識“可用易用”;機制上,通過線上線下融合及多主體協同,構建“精準滴灌+全域覆蓋”的普法生態(tài),《馬錫五斷案》系列短視頻播放量超800萬,《識破網絡騙局》青年受眾占比達72%。方言AI語音普法覆蓋田間地頭,累計播放120萬次,真正實現法治“飛入尋常百姓家”。形式上,善用VR、AI、大數據等技術工具,普法模式實現了從單向灌輸到雙向互動的質變。情景劇《法承初心》以時空串聯展現法治演進軌跡,巧妙地將1943年的窯洞法庭與2025年的現代法院調解室兩個時空場景并置,通過 AI 技術實現了馬錫五與現代法官的跨越時空對話。
成效寫在數據中。2024年慶陽法治建設群眾滿意度達92.3分,較2020年提升15個百分點;未成年人犯罪率下降25.2%,網絡詐騙報案數同比下降38%。“巧兒說法”品牌入選甘肅省十大普法創(chuàng)新案例,陜甘邊革命根據地南梁法治文化教育基地獲評 “全國法治宣傳教育基地” 。
從南梁時期的“面向群眾”到網絡時代的“司法為民”,慶陽的法治建設始終圍繞著“群眾”二字展開。
這片曾孕育馬錫五審判方式精神內核和南梁精神的紅色熱土,正將群眾路線的DNA注入新時代普法實踐之中,繼續(xù)書寫“面向群眾”的法治新篇。
- 2025-08-20e法耀隴原 | 慶陽:從“炕頭”到“網上”,網絡普法融入“紅色代碼”
- 2025-08-20e法耀隴原 | 甘肅:賡續(xù)紅色法治血脈 打造“智慧普法”新場景
- 2025-08-20e法耀隴原|傳承弘揚馬錫五審判方式 甘肅慶陽創(chuàng)新發(fā)展新時代“楓橋經驗”
- 2025-08-17從“彩禮攀比”到“幸福比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