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也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年輕干部要提高調查研究能力。學會調查研究、做好調查研究,沒有捷徑可言,需要態度端正、用足時間、下到功夫。
沉下心才能撲下身。態度決定一切,有什么樣的調研態度,就有什么樣的調研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大黨員干部注重加強調查研究,在深入基層、深入一線的過程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工作能力和水平在調查研究中不斷提升。但也有一些黨員干部,身入心不入,把調研當成負擔。因有任務“壓”著,不得不去調研,這種“被動”的態度,多是停留在只要交得了差就行,至于結果怎么樣則“隨緣”??上攵?,如此態度,怎能走進群眾心里,聽到真實聲音,摸到真實情況。調研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只有抱著正確的態度去開展調查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情況、找準癥結、理順思路、抓實工作,這樣的調查研究才是求真務實的,才有價值、有意義。
伸只腳到群眾中去。俗話說,“入深山采好藥,臨深池釣大魚”。不少有生命力的創新經驗做法,都來自于基層的智慧、群眾的力量。唯有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才能做好調查研究工作。在這方面,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1927年,毛澤東到湖南調查32天,實地考察湘潭、湘鄉等5縣情況,寫出《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有力回應了對農民運動的詆毀和責難。1961年,習仲勛堅持“真理必須到群眾中去找”,前后花了近5個月時間對河南長葛進行蹲點調研,向中央提出一系列有效的工作意見和建議,為扭轉當時河南乃至全國面臨的困難局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深入到基層一線,走向街頭巷尾,走進田間地頭,不端架子,不擺樣子,既聽順耳話,也聽逆耳言,把最基層的聲音和問題“撈”上來,才能客觀準確分析問題,找準癥結所在,拿出破解難題的實招、硬招,使理論和政策有根有據、合情合理。
力戒形式主義,不走過場。形式主義害死人。如果調查研究重形式輕內容,務虛多務實少,搞華而不實、嘩眾取寵,不僅會使調查研究變了味,還會結出形式主義的“果”——看不到實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確決策,其危害不言而喻。“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調查研究也一樣。調研前,要搞明白調研的目的、意義、背景,弄清楚調研主題涉及的工作條塊和部門,帶著責任、帶著任務、帶著問題,有的放矢地開展調研,才不會走馬觀花、蜻蜓點水。調研中,要堅持實事求是、求真務實,堅決杜絕“踩點式”的走馬觀花、“盆景式”的只看不問、“報喜式”的探訪政績、“脫節式”的回避落實,求深、求實、求細、求準、求效,確保調查研究集中民智、體現民意、反映民情。調研后,要認真研究分析,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過現象看本質,把零散的認識系統化、粗淺的認識深刻化,將經過充分研究、比較成熟的調研成果上升為決策部署,轉化為具有針對性、科學性的措施。
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做好、做足、做實這門“功課”,永遠在路上。年輕干部必須在實踐中錘煉這項基本功,既在扎扎實實的調查研究中長才干、增閱歷,也和群眾增強聯系、增進感情,做傾聽群眾呼聲、感受群眾疾苦的好干部。(孟慶毅)
相關新聞
- 2020-10-15【廣安觀潮】眼睛亮見事早行動快
- 2020-09-22【廣安觀潮】喜看稻菽千重浪
- 2020-09-14【廣安觀潮】國力是抗疫斗爭的堅實后盾
- 2020-09-01【廣安觀潮】以長效機制遏制餐飲浪費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