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進博會設立“非遺客廳”,展出國家級、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40余項,向世人介紹中國傳統文化,成為一道靚麗風景;第六屆中國詩歌節,將講好中國抗疫故事、決戰脫貧攻堅等融入其中,用學術交流、吟誦表演、藝術賞析等形式讓詩歌走進群眾、謳歌時代……近期,我國文化領域活動不斷,有效發揮了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作用。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須抓好文化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人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長。讓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斷邁上新臺階,成為我們黨領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任務。“十三五”時期,我國文化市場繁榮發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正在不斷向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闊步前進。一些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指標躍居世界前列,新聞出版、影視創作的規模居世界首位,影響力和質量不斷提升。最近播放的紀錄片《英雄兒女》,對百名志愿軍老戰士進行了搶救式采訪,用大量豐富鮮活的史實,讓偉大抗美援朝精神引發觀眾強烈共鳴;電影《我和我的家鄉》描繪了小康生活美好畫卷,熱情歌頌脫貧攻堅偉大成就,取得口碑和票房雙贏。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小康的應有之義,也是“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從博物館人頭攢動到好演出一票難求,從傳統文化節目持續火爆到文旅融合引來旅游熱……目前,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已經從“有沒有、缺不缺”升級為“好不好、精不精”,文化和旅游供給也從數量追求轉向品質提升,對文化建設提出更高要求。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全會《建議》專門用一個部分對文化建設進行部署,提出今后5年文化建設的基本思路,對于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
文化體現的是深層次的精神追求和堅守。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近來,一些國際機構和智庫的調查報告顯示,中國人對未來更自信更樂觀。支撐這一調查結果的,是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使得中國人民的精神狀態積極向上、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把文化建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才能更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新期待。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僅要在經濟發展上創造奇跡,也要在精神文化上書寫輝煌。歷史和現實都表明,國家強盛不僅是經濟現象,而且是文化現象;不僅是經濟增長,而且是文化繁榮。隨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開啟,文化強國建設必將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為群眾提供更豐富、更有營養的精神食糧。(李志勇)
相關新聞
- 2020-11-12【廣安觀潮】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談話函詢始終
- 2020-11-10【廣安觀潮】多管齊下推動醫療行業風清氣正
- 2020-10-19【廣安觀潮】練好調查研究基本功
- 2020-10-15【廣安觀潮】眼睛亮見事早行動快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