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超范圍收集個人信息,APP強制、頻繁、過度索取權限,愛回收、豆瓣、唱吧等106款APP被工信部要求下架。今年以來,工信部持續推進APP侵害用戶權益專項整治行動,加大常態化檢查力度,先后三次組織對用戶反映強烈的重點問題開展“回頭看”,對未按照要求整改的APP進行下架處理。這不僅向互聯網企業和平臺表明,個人信息“安全鎖”不容撬動,收集用戶信息必須有邊界,也促使人們思考怎樣才能讓“安全鎖”更牢靠。
一段時間以來,線上線下信息過度收集讓用戶擔心隱私泄露。在某一APP上瀏覽、購買產品,而其他APP會推送相關內容;下載文字編輯APP,需獲取通訊錄權限;在公共場所,人臉信息未經許可就被采集和記錄……APP超范圍、高頻次索取權限,非服務場景收集用戶個人信息,大數據“殺熟”,一系列個人信息安全問題頻頻曝光。除不當收集利用之外,一些企業或個人更是明目張膽將個人信息擺上交易桌,明碼標價販賣個人信息,由此滋生出網絡詐騙、電信詐騙等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形成個人信息泄露、買賣、詐騙的黑色產業鏈。
信息化時代,個人信息是寶貴的數字資產,保護個人信息權益是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之一。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統計報告,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民總體規模超過10億,網站數量和APP數量分別超過422萬個和302萬款。人們在享受數據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對信息收集處理的尺度、界限有著高度的敏感。
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對于超范圍收集信息、非法盜取等行為必須依法打擊,提高違法成本、形成法律震懾。近年來我國不斷完善法律體系,民法典、網絡安全法等法律明確對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11月1日,我國第一部個人信息保護的專門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正式施行。這意味著數字時代的網絡安全、數據安全、個人信息保護有了全面的基礎制度保障。該法規定了違法行為懲處規則,對違法處理個人信息的應用程序,最高可處5000萬元罰款。執法是最好的普法,工信部對相關APP進行下架處理,既有利于提高群眾法律意識,也給濫用個人信息、不認真整改的企業一記棒喝。
互聯網企業和平臺也要自覺承擔社會責任。此前,工信部曾就《關于開展信息通信服務感知提升行動的通知》進行解讀,指出要建立與第三方共享個人信息清單,讓用戶知道企業收集了哪些信息,信息將被共享到哪里、用在何處。企業和平臺不能再揣著明白裝糊涂,比如在用戶服務協議和隱私政策條款上不能?;ㄕ?,動輒用長篇累牘的專業術語給用戶造成理解障礙,而要以顯著方式、清晰易懂的語言真實、準確、完整告知。事實上,企業注重保護用戶個人信息,也就是在保護信譽、維護口碑,更能贏得用戶的青睞和信任,有利于創造商業價值。
保護個人信息安全任重而道遠。強化用戶個人信息保護意識,推動企業進行合規改造,監管部門運用法律武器依法打擊違法行為……多角度協同發力,共同形成個人信息保護的良好氛圍,讓個人信息“安全鎖”更牢靠。(李鵑)
相關新聞
- 2021-12-02國考考能力更考政治素質
- 2021-12-01斡旋受賄還是違規從事有償中介活動
- 2021-11-29便民熱線要暢通更要辦實事
- 2021-11-26論如析薪 貴能破理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