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蒙托夫詩歌《帆》賞析

米哈伊爾·尤里耶維奇·萊蒙托夫(1814年-1841年) ,是繼普希金之后俄國又一位偉大詩人。被別林斯基譽為“民族詩人”。1837年因《詩人之死》一詩名震文壇。其風格沉郁中有剛勁,手法上既能出色地運用浪漫主義,又擅長現實主義的描寫。在短短十三年的創作生涯里,共寫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詩,名篇有《帆》《浮云》《祖國》,長詩二十余部,以《惡魔》《童僧》為代表,還有劇本《假面舞會》和杰出的長篇小說《當代英雄》等。
帆
作者:米哈伊爾·尤里耶維奇·萊蒙托夫
有一片孤帆兒在閃耀著白光!
在那大海上淡藍色的云霧里,
它尋求什么,在遙遠的異地?
它拋下什么,在可愛的故鄉 ?
波濤在洶涌——海風在呼嘯,
桅桿弓起了腰身軋軋地作響,
唉! 它不是在追求什么幸福,
也不是在逃避幸福而奔向他方!
上面是金黃色的燦爛的陽光,
下面是比藍天還清澄的碧波,
而它,不安地,在祈求風暴。
仿佛是在風暴中才有著安詳!
《帆》這首詩作于 1832 年。 與萊蒙托夫其他著名的詩歌《詩人之死》、《祖國》、《匕首》相比,《帆》的意境最深邃,也最著名。“帆”在孤獨中尋求風暴 , 實則是尋求斗爭、希望和戰友。
意象是詩的靈魂,一首好詩必定有意象。在《帆》中蘊含了豐富強烈的意象。作者正是運用了孤帆、大海、波濤、桅桿等意象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幅生動的畫面, 除此之外,詩人為我們描繪的不僅僅是一幅普通的畫面, 更像是作者的一幅自畫像。 帆為象征,詩人將帆擬人,移情于景。 當我們看到這幅畫的時候,就像是面對著一面鏡子, 透過這面鏡子我們可以看到詩人的靈魂。“帆”象征了作者的靈魂以及作者的內心世界, 詩人創作此詩的目的并不在于描寫帆, 而是為了抒發自己內心世界的情感。 更準確地說,是為了抒發自己的孤獨之感和表達自己希望社會能夠革新的愿望。 作者正是借用了“帆”這一形象,將自己的感受表達得淋漓盡致。
在創作方法上,全詩分為三節,每一節都由兩個不同部分組成。 每一節的前兩句對具體的景色進行了描寫,后兩句則抒發了作者的內心感受。 景色描寫與內心感受相互交叉,從而情景相生,渾然一體。詩歌第一節的前兩句“有一片孤帆兒在閃耀著白光!在那大海上淡藍色的云霧里”,既是興,又是比。借眼前事物興起詩歌的后兩節,引出了第二節中詩人所要表達的絕望、無法接受現實生活的情感以及希望通過革新獲得靈魂和精神上的安寧的愿望。 同時又表達了一位旅行者的孤獨落寞以及此刻忐忑不安的心情。 詩人在第二節中筆鋒一轉,立即傳遞了革新的戰斗即將打響的訊息,頃刻之間海上天色大變, 原本風和日麗的海面此時已變得波濤洶涌。使詩歌形成一股強烈的張力,意象驟然而生。詩歌第三節承接上節,描繪了可以洗滌世間塵埃的暴風雨,也象征了這場偉大的革命的到來。 孤獨的帆船和折磨人的煩惱;即將來臨的暴風雨和絕望的情緒;美麗如畫的風景和對革新的渴望,所有這些都做了很好的比照,同時也體現出了詩歌的美感。
詩歌的語言表現力依賴于詩人的創作意圖。“孤獨”一詞在《帆》這首詩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包含了多重意思。 首先是直觀的意義:茫茫大海上孤獨的一只帆;然后是轉義,象征了詩人沒有志同道合的人可以抒發內心世界情感的強烈孤獨感。 在抒情方式方面,詩歌《帆》的主題非常明確。孤獨、憂傷和失望的主題貫穿了整首詩歌。
郭小川說“詩是文學樣式中最有音樂性的一種樣式”。音樂性不僅僅是詩歌外形的特征 , 同時左右了對詩歌的賞析。 在音樂表現力方面, 我們很難把把萊蒙托夫的詩歌和其他詩人的詩歌混淆。 他的詩歌中總能流露出令人震撼的音樂表現力,并極少有平淡無奇的。 他的詩歌中永遠包含著奮爭的激情、充滿著生命的活力。
讀完詩歌《帆》后我們不難發現,除了高超的創作技巧之外,詩歌中對人類靈魂的描寫細膩而又真摯。它向我們講述了人類社會的焦躁不安, 他們堅持不懈地尋找前進的方向,執著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勇敢地迎接著狂風暴雨。整首詩只有短短的12 句,但卻可以代表萊蒙托夫全部創作的基本傾向和其精湛的藝術技巧。
屠格涅夫在回憶他對萊蒙托夫的印象時說 : “他有著高傲而自然的儀表 ……一對充滿思想的大眼睛 , 流露出一種秘奧而強悍的力量。”萊蒙托夫天賦很高 ,對前途充滿了憧憬與幻想。“帆”已然就是詩人的自我寫照,他在詠帆當中寄托了自己的心志 : “不安地,在祈求風暴。仿佛是在風暴中才有著安詳”。詩人離世時年僅 27 歲,正如高爾基所說 : “萊蒙托夫是一曲未唱完的歌, 他的藝術才華與深邃思想將流芳百世。”
□邢朝立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