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魏小安:中國式現代化需要中國式旅游的現代化
今天,中國旅游協會休閑度假分會發布世界旅游城市聯合會首席專家、中國旅游協會休閑度假分會會長,基地理事魏小安《中國旅游,再次轉型》的署名文章。魏小安在文章中強調, 學習二十大報告,我感觸最深的不完全是那句話“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感受最深的是中國式現代化,這是二十大的號召,也是時代最強音。所以很自然,對應中國式現代化要形成旅游未來發展的基礎,也是導向,這就引申出一個時代新課題,也是大課題,就是中國式旅游現代化。

魏小安認為,中國旅游曾經轉過一次型,八十年代10年轉型,從事業到產業。2009年41號文件提出,旅游是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進入新世紀,旅游產業大發展,市場規模和產業規模并進,以國內消費為主體,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共同發展“十四五”旅游發展規劃明確,戰略性支柱產業已經建設完成。這意味著中國旅游完成了從事業到產業的轉型。
魏小安指出,中國式旅游現代化我們怎么把握?怎么理解?怎么推進?實際上,中國式現代化需要中國式旅游的現代化,對應二十大報告里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個要點,可以說一下旅游。
第一就是人口規模巨大,這就意味著大眾旅游持續;第二,人民共同富裕,這就是質量要求提升;第三,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這就是文旅融合的大勢;第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是綠色旅游、生態旅游發展;第五,和平發展道路,意味著入出境旅游都要恢復,要促進國際合作。所以這五個方面都需要旅游領域落實,也是旅游各個方面都可以發力的。
中國式現代化,對應旅游來說是最興奮的。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有這樣的舞臺,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這樣的戰略,在這個框架之下,我們應當形成新的旅游發展戰略。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單純強調旅游的經濟性、產業性,無疑有很大的局限性,我們要按照中國式現代化,講中國式旅游現代化,還只強調經濟產業,這個夠嗎?顯然不夠,至少是這五個方面,更加符合旅游性質,發揮旅游作用。
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旅游格局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現在這個格局并不樂觀,我們也不必說這是暫時的,什么事都是暫時的,就看你放在多長的歷史時段內。
第一,消費能力下降,開始還可以說消費被壓抑,現在只能是萎縮,即使形勢恢復了,還能有多大消費能力?
第二,市場格局變化。多元化時代來臨,多元化產品突顯。疫情背景之下,城市大休閑興起,鄉村微度假興旺,所以安全、近距離、短時間、快速度,成為基本要求。
第三,供給變化,傳統格局幾乎崩潰,對應需求的新產品逐步興旺,這是傳統旅游的根本轉向。但是新業態賽道偏小,也同樣解決不了危機。所以我現在基本兩個判斷
第四,就是旅游投資全面下降,一是缺乏信心,二是找不到好項目,意味著旅游缺少發展后勁。
第五,旅游作用逐步下降,收入和就業腰斬。這涉及到我們原來的一些局限性,我們在強調經濟性、產業性的時候,第一就是收入,第二就是就業,但是要從中國式旅游現代化角度來說,相當一部分功能被掩蓋了,實際上是我們研究的不夠。客觀來說有沒有呢?存在,已經發揮出來了,但是我們認識不足,系統表述也不足。
第六,旅游地位大幅度下降,很難用疫情以前的情況來判斷。2019年中國旅游總收入按增加值折算,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是占到GDP的4.6%,現在旅游收入腰斬,意味著4.6%變成2.3%,而且這幾年GDP還在增長,去年是8%,今年有可能3.3%,GDP仍然在增長,旅游收入持續下降,地位不是越來越低了嗎?這是一個客觀存在。
但是,我們怎么來看旅游地位?這就是一個新的課題,不僅是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也涉及社會、文化、環境、國際等各個方面的地位,尤其是在幸福生活中的地位。所以,認識的出發點就是從中國式旅游現代化,對應中國式現代化,終點則是以人民為中心,謀求幸福生活,種植業保障生存,制造業滿足供給,而要追求幸福,則必須有旅游,這是大旅游的概念,休閑生活越來越成為生活中的必須追求。所以,中國旅游再次轉型,這是歷史要求,也是大勢所趨。
“因為我最近談這個觀點,很多人都有不同意見,很簡單,我們辛辛苦苦折騰了40年,好不容易產業化、市場化了,現在回過頭來說這個話,不能贊成。對于我們來說,這是一種顛覆,包括顛覆我們自己。在旅游產業化方面,我們干了多年,很多都是開拓性的,深有所感。但是,顛覆不是否定,是時代的變遷,是社會的進步。”魏小安如是說道。
魏小安說,中國旅游再次轉型,這不是回頭,也不能走回頭路。如果簡單用回頭來看,這個事就錯了。此產業非彼產業,此事業非彼事業,這是歷史變化,螺旋式上升,也是文旅深度融合的題中應有之義。中國旅游再次轉型,就是我們新的歷史時期的歷史任務。新時期就是旅游新的轉型期,新挑戰也在于轉型的方式和速度。
首先,旅游產業轉型并不是非此即彼,不是說事業到產業轉型就沒有事業了,也不是說從產業到事業轉型就沒有產業了。我們很習慣于用非此即彼這種思維方式來看待這些事,從根本上來說,是形成產業與事業并行的格局。在發展過程中,中國從世界旅游資源大國建設成為世界旅游強國,我們對旅游的認識也在逐步加深,但是思維形成了慣性,還沒有跟上經濟發展和社會變化的步伐,不能用貧困時期的觀念來對應小康時期,更不能用小康時期的觀念來對應中等發達。現在轉型時期已到,中國式旅游現代化需要觀念調整、戰略調整、思路調整、方法調整,從研究的角度來說,也需要我們多個學科共同合作發力。
其次,是大體劃出事業與產業的領域,就是在旅游領域,事業是哪一塊?產業是哪一塊?一般來說,公域為事業,需要政府發力;私域為產業,需要市場發力。現在來看,薄弱之處在于旅游公共服務,涉及到公共環境、公共產品、公共設施,形成系統,而且旅游公共服務要與城市公共服務結合,創造新格局。總體來說,就是要大體劃出來。所以在這個事情上,再次轉型,再次強調一下,決不能回到以前,一定是一個上升。40年過來了,很多認識都需要變化了。比如說旅游資源開發,40多年,大體上已經開發殆盡了,現在還強調旅游資源普查、分級、開發,意義已經不大了。40年過來了,“十四五”全國旅游發展規劃里面,沒有明確的這句話,實際上意思有了,中國現在已經是世界旅游強國。20年以前我們在討論“十五”旅游發展規劃的時候,那個時候還爭一個問題,中國是旅游資源大國還是亞洲旅游大國。中國自古以來就是旅游資源大國,所以這種定位沒有意義。要說目標,從亞洲旅游大國到世界旅游強國,這可以。同樣,今天到底怎么定位?戰略性支柱產業已經形成,世界旅游強國的地位也已經確立。我們干嗎老這么妄自菲薄?這40年,我們多少次討論這個問題,研究這個問題,老覺得需要謙虛一下,謙虛的意義何在啊?再說,現在這種情況,謙虛不謙虛都一樣。所以很自然,這個問題上我們需要跨越這種局限。
第三,處理好事業與產業的關系。既使是事業,也需要產業化運作;產業生存和發展,也需要事業支持。所以這個融合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是融合里面又要有區分,不光是文化和旅游要有區分,旅游自身也需要區分,區分哪一部分是屬于公共事務,這是事業,哪一部分是屬于市場運作,這就是產業。
第四,40年文旅融合,也是一個過程。融合前期是產品融合,是主體,從八十年代開始,文化就是旅游最關注的領域,1982年的時候國家旅游局投資四個大項目,當時努出血來花點錢,都是文化項目,北京的慕田峪、南京的秦淮河、西安的第一歷史博物館,這些項目都是文化項目,為什么?因為那個時候是歐美、日本客人最關注的。所以那個時候就已經融合了,再融合,2018年機構改革,這是行政融合,是搭建一個新平臺,而不是兩張皮。二十大報告提出文旅深度融合,是什么?是產業和事業融合,全面融合。以人民為中心,最終是生活融合,幸福生活,貫穿始終的是發展融合,所以不能偏于簡單的來理解這個問題。旅游的根本特點是綜合性,40年來,圍繞著綜合性特點形成了一系列工作抓手,也產生了實際效果。但是,以前強調綜合性主要是外延的擴大,邊界越來越寬。新時期的旅游轉型還是要圍繞著這個根本特點進行,首先需要挖掘內涵,既需要挖掘文化和旅游兩個領域的內涵,也需要挖掘旅游自身的內涵,這才是深度融合的要義。
第五,這樣,就需要一套新的旅游評價指標體系,甚至需要一套新的統計體系,來客觀分析旅游發展的作用,來引導旅游各個方面的科學成長。旅游,是一個領域,其下包容各個行業。旅游,是一種生活方式,是幸福生活之首。
最后,“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我理解,益融則融,主要在項目,任何旅游項目都有文化性,但是不必牽強,有主有輔。能融盡融,主要在行業,現在的提法是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旅游業,這都是經過斟酌的提法。文化可以分成事業和產業兩類,所以文化領域相當一部分需要產業化。旅游則稱為業,也包括事業和產業,但是現在沒有明確,所以,以文塑旅不僅是資源性的促進,更是主導性的促進,以旅彰文是功能性的體現。在當代的信息環境和市場條件下,旅游容易形成更大的關注度,也能形成更深層次的彰顯文化價值,從而達到更深層次的文旅融合。
“今天這個時代,如果我們從大休閑角度從生活角度來看,更不能只局限在經濟性、產業性,必須得有一個更開闊的視野。所以,文旅融合也有學術方面的文旅融合,學術方面恐怕下一步更需要的是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哲學、美學這套東西。經濟作用已經客觀存在,我們原來是爭取旅游的地位,所以努出血來也要把旅游說得如何重要,尤其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一定要往經濟方面強調,這就是一個歷史過程。現在,我們已經不需要吹這種牛了,但是需要全面把握,全面挖掘,完成再次轉型。”魏小安如是強調。(伍策 一丁)
- 2022-11-14中國國家文物局:承諾對文物犯罪全鏈條施以精準打擊
- 2022-11-14重慶原創雜技作品《搖擺青春》斬獲“金菊獎”金獎
- 2022-11-14薩拉烏蘇遺址公布考古新收獲 專家建言:重視河流侵蝕,持續研究
- 2022-11-14福建:廈門港地中海航運東南亞雙線將齊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