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復旦教授梁永安在演講中呼吁年輕人減少欲望,強調個人欲望減法對社會做加法的重要性,引發廣泛關注。當下,物質消費充斥年輕人生活,過度欲望帶來經濟與心理雙重壓力。梁永安點明,欲望無窮,過度追求易陷入不滿與失落的循環。(海報新聞)
“復旦教授梁永安呼吁年輕人減少欲望”“復旦教授呼吁年輕人不要抱怨”的話題“火”了,也成功引發廣大年輕人的“火氣”。網友們紛紛吐槽該教授不接地氣,站著說話不腰疼。有網友說,“年輕人欲望哪多了?年輕人抱怨啥了?教授為啥要抱怨年輕人啊?”有網友說,“教授你年輕時如果減少欲望,你還能成為教授嗎!”
任何立論都必須從現實出發,否則就成了空話、廢話。雖然教授生活在“象牙塔”之中,但總得食人間煙火,接地氣,不能擺出“成功者”“過來人”的高高在上姿態,對年輕人進行空洞的道德說教。
如果當前的大多數年輕人都“欲望過多”,“既要又要還要”,陷入“消費主義”而不可自拔,那么,教授勸年輕人“減少欲望”是有道理的。如果年輕人一畢業就找到了月薪過萬的工作,卻還不滿足,還想輕松實現“一個億小目標”,那么,勸他“減少欲望”是有道理的。如果年輕人剛參加工作沒幾年,就依靠父母買了車,買了房,卻還不滿足,還想要買別墅、豪車,那么,勸他“減少欲望”是有道理的。如果年輕人不僅有工作,而且有車房有存款,卻還要抱怨這個抱怨那個,那么,勸他“不要抱怨”是有道理的。
可是,當前有部分年輕人連工作都沒有著落,或者雖然找到了工作,但也只能拿到微薄的工資,難以維持正常開銷,更別說買車買房結婚生娃了。在這種情況下,教授卻還要批評他們“欲望多”“抱怨多”,還要教導他們“減少欲望”“不要抱怨”,就屬于站著說話不腰疼,不食人間煙火。
“欲望”病沒有原罪,相反,欲望是人類進步的動力。如果沒有持續改善生活條件的欲望,人類至今可能還生活在洞穴之中,更不會有什么工業革命,科技進步。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是正常、合理的欲望。人民群眾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所有這些“欲望”都不是錯,而是熱愛生活的表現,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些“欲望”不僅值得尊重,而且要努力為人民群眾實現這些“欲望”創造條件。
“減少欲望”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相反,不切實際,空洞無物的“減少欲望”,不過是“精神勝利法”罷了,還是趕緊打住吧。(李蓬國)
- 2024-12-30鐵路新圖啟航,賦能經濟民生新篇章
- 2024-12-30鐵路調圖:奏響發展與服務的新樂章
- 2024-12-30深挖“鐵潛力”,調出“民生圖”
- 2024-12-30鐵路調圖:美好出行與高質量發展并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