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董明珠在一檔欄目里談及年輕人“躺平”時表示,這不怪年輕人,教育、家庭、社會都應該檢討,現在對孩子太溺愛了。誠如其言,“躺平”表現在個別年輕人,本質上是一道嚴肅的社會課題。固然,躺平不可取,躺贏不可能。但“躺平”背后的情感邏輯與現實無奈,同樣應該被看見、被發現,替年輕人把脈問診、指出病源,才能精準治“躺”、激發活力,讓年輕人自覺遠離“躺平”心態,煥發進取奮斗、銳意拼搏的精氣神。
“躺平”有主觀意識的滑坡,也有客觀“內卷”式競爭的掣肘。現實不容否定,絕大多數年輕人初出茅廬、充滿干勁,對未來和人生有著“豐滿的理想”,只不過面對“骨干的現實”碰壁,陷入諸如“內卷”式競爭的漩渦而不能自拔,諸如996加班文化、中看無用創新、紛繁雜蕪形式主義等等,“掏空”了年輕人的精力與時間,讓其“累點低”、滋生無力感。所見,“躺平”這座雪山崩塌,教育、家庭、社會、職場、用人單位等每一片雪花都不是無辜的。
社會澎湃前行,時代脈動活力,個人與社會同頻共振,才能綻放魅力風采。生逢偉大時代,每個人都能通過勤勉勞動過上有美好幸福的生活。努力拼搏的路上,每一滴汗水都會算數,讓自己的人生釋放“丁達爾”效應,閃出耀眼的光芒,見證奮斗者、拼搏者、進取者的勇毅頑強。要知道,真正的英雄主義,從來不是面對現實的氣餒者,而是直面困境逆流而上、依舊擁抱生命的強行派。少年強則國強,少年興則國興。年輕人當自覺奮起,撕掉“躺平”標簽,與其等風來,不如迎風去,發出微光就能尋覓前行之路。
當然,讓每個人都能以拼搏立身、靠實干打榜,在代際躍升中加速流動,完善社會分配機制、建立更加公平合理機制體系,維護勞動者與打工人的合法權益等等,同樣不容忽視。故此,“躺平”這道社會必答題,需要全社會“同題共答”、聯動領題、給出方案。從教育循循善誘、灌輸積極向上能量,到家庭家風家教潛移默化、激勵年輕人昂揚向前,再到社會釋放善意與溫暖、讓青年打拼的樣子被尊重與諒解。如此,上下一心、集體發力,營造拼搏者勝、努力者贏、點贊進取的良好社會氛圍。
有句古早網語值得重提,“縱然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依然如初戀”。不滅的情懷、不棄的意志、不退的品格,才是年輕人應有的姿態與模樣。沒有那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也沒有那一代人是順風順水的,尤其在開頂風船、走上坡路的時代中國,每個人唯有弓著背、扛壓力、卯足勁,才能繼續跋山涉水、攀登峽谷,攻婁山關、過臘子口。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我們并不是謳歌苦難,而是在困難面前激蕩勇氣與豪邁,打破“躺平”思維束縛,沖出一片人生新天,畢竟沒有誰的青春可以重復再來,莫空留余恨、白了少年頭。(段官敬)
- 2024-12-30“減少欲望”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
- 2024-12-30鐵路新圖啟航,賦能經濟民生新篇章
- 2024-12-30鐵路調圖:奏響發展與服務的新樂章
- 2024-12-30深挖“鐵潛力”,調出“民生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