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市第一職校黃佳老師,在影視教育行業深耕十一年,2024年榮膺“全國校園影視典型人物獎,也讓金華第一職校的影視教育成為省內外關注的典范。應該說,這一榮譽的背后,是她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與奮斗,也是她對教育事業的深情厚誼與對夢想的不懈追求。
“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是老生常談的教育理想。談及教育,首先會撞上一個棘手的問題:當我們在談論教育時,我們在談論什么?名詞的解釋、終考分數還是一份謀生的技能,但更多學生的回答是“一堂水課”。
確實,說起教育,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有一肚子的苦水要倒。教師困在“模板化”教學的圈子,學生兜于“混課”圈子。在這種背景下,教育往往容易陷入“渾水摸魚”的怪圈。
就拿影視教育而言,許多課程停留在理論層面,賞析影片進行閉門造車式“影片二創”以及“論文式”小組作業,卻忽視了影片是光影的藝術、牽動人心的情節起伏,不是論文式“分析”“抽象理解”。教育不差長篇大論“分析”,而差了些真正走進田間地頭、觸摸明暗的機會。
電影《我不是藥神》中有一句臺詞:“愿世界變好,不是因為救世主,而是因為追光者。”從媒體的報道中,從行業的口碑中,從學生的反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黃佳老師就是這樣一位教育行業的“追光者”。她的教學突破傳統,創新未知的,帶動教學相長,實現教之有道,行之有度。
正如《論語》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追尋自己熱愛的同時,帶領學生走向樂之境界,黃佳老師無疑給了我們一些有益的啟示。
一是要“知之者”,即做到不以“模板化”標準論英雄。也就是,不能只注重視提高“表面分數”,而淡化“人”的能動性。書本上的各種枯燥理論知識是單一的,日復一日的應試訓練也難以讓學生知其根本,反倒容易走入“拼分數”的怪圈。
從校園微電影到環保主題短片,從關注社會問題到呼吁公益理念,黃佳老師走的每一步,都踩在一條新的道路上,帶領學生做團隊,開實踐,在創新的“艱苦點”,讓學生摸索自己的“舒適區”,不再一昧專注培養“全而不精”人才。她的教學,專注于茍日新、日日新,讓內容真正被學生知之,理解,且能運用。
二是要“好之者”,即鼓勵學生嘗試且對專業產生興趣。流于表面的教育,學子走出校門后的產出,難免困于對前輩內容的重復演繹,抑或是有些學生甚至沒有摸過相關設備。在教學中“不知不敢問”,特別是在偏實踐類專業教育中,課程拘泥于理論講解,講臺上“自言自語”,講臺下“自娛自樂”,學校依舊按部就班產出所謂“專業”人才,甚至很多學子在專業就業時仍面臨“只在ppt上學過本專業”的問題,對所學專業不了解,不好奇,也就沒有驅動學習的動力。
這一方面,黃佳老師給我們展示了一則成功案例。正如在她執導的《我們的青春時光》微電影中,通過真實事件,講述了一個“信義、幸福、職業”的校園故事,帶領學生參與其中,激發學生共鳴,傳遞幸福職業人風采的校園文化同時,讓學子對專業學習內容感興趣、能觸摸。
三是要“樂之者”,即找對了學習或教學的方式路徑后,更要樂于繼續深耕于此。真正的教育不僅要教會學生如何“應試”“應考”,更要在他們的心靈深處播下專業歸屬感的種子,不以“結果導向”為主體,打破思維的桎梏,勇敢地展示自我。知之者甚多,好之者少,樂之者卻寥寥。樂之者少,對專業缺乏激情,無非是難以對專業產生長久共鳴,容易半途而廢。
從2013年到2024年,黃佳老師以11年的堅守,帶領學生從知之到樂之,將熱情融入影視教育中,在影視教育還停留在影片賞析、論文分析中時,黃老師已帶領學生參與微電影、短片的制作。講學者對內容有激情、有干勁,帶動學生持續向前走,自然會感染其授道的學生,樂于深耕于此。
教育不應是“束之高閣”的藝術,若教育無法讓學生知之、好之且樂之,就無從談起“教育落到實處”。尤其是在當下互聯網、社交媒體爆炸式發展的時代,閉門造車將難以避免專業“被淘汰”,故而教育行業,應多些像黃佳老師這樣的“追光者”,去打破桎梏,走向實際。(文宇苗)
- 2024-12-31在傳承好家風中筑牢干部清廉基石
- 2024-12-31精準滴灌,讓警示教育入心見行
- 2024-12-31以“五引領五提升”,驅動高質量黨建引領
- 2024-12-31【地評線】飛天網評:讓科技創新故事飛入尋常百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