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州市晉安區一幼兒園教師設計案例獲獎,署名權被行政人員“頂替”。該則新聞引發廣泛討論。行政人員“空降”獲獎論文的鬧劇,在教育界算是“老傷未愈”了。署名權保衛戰,是教育系統職稱評審積弊已久的折射。
根子扎在“論文”這片土壤里,難以自拔。盡管人社部要求取消論文作為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審的主要指標,但很多一線教師擔心沒了論文這個“硬通貨”,沒背景的老師怕只會剩下“背影”。這種慣性催生了一條從內容代寫、主編掛名到代購代銷的灰色產業鏈。北京青年報》曾報道,有些高校老師為了評職稱,花大價錢買書的“署名權”。
行政管初審,給“被署名”留了后門。領導手里有公章,懂的人都懂。盡管目前沒有教師“被署名”的權威數據,但從屢屢曝光的類似事件來看,署名權亂象“從未走遠”。澎湃新聞曾報道某高校一篇論文署名多達13人,其中有與論文所涉專業毫不沾邊的行政人員。另外,“圈子文化”讓學術尊嚴變成了人情交易的“籌碼”。《半月談》調查顯示,有人將論文署名作為結交他人的“入場券”。
藥貴合宜,法當應變。“破五唯”就是抓住了職稱評審靠論文的“牛鼻子”。各地“新招”一個接一個,北京市職稱改革大膽探索“代表作制度”,將職稱評審從“唯論文”轉變為“菜單式”評價,這種改革讓教師的實踐成果和教學能力得到更全面的認可。杭州天杭實驗學校和紹興中專,都根據教師的實際表現和貢獻來評職稱,不再只看論文。遂昌縣民族中學,為非文化課老師設專屬名額,輔導社團活動也能算作班主任工作年限。這些改革表明,三尺講臺才是教師的主戰場。
用技術的“乾坤圈”鎖住職評“潛規則”的“魔性”。借鑒金融系統的“穿透式監管”,建立論文署名溯源系統,對跨專業掛名、突擊掛名等異常行為自動預警。
與此同時,把行政和專業分清楚。當職稱評審不再“拼論文”“看關系”,而是“拼講臺”“看實績”時,當職稱評審不再“以材(料)取人”時,贏回的不僅是署名權,更是一線教育者的信心與尊嚴。當教育回歸育人本質,那些忙著“摘桃子”“搭便車”的人自然會失去市場。
說到底,教育系統得明白個道理:總讓干活的人寒心,最后荒廢的可是整片桃林。就像農民不會為別人的果園施肥,教師們的創造力,終究需要屬于自己的園地來培育。(高家千)
- 2025-02-18哪吒和餃子的“成長之道”:留有空間,靜待花開
- 2025-02-18鐵路護航春運 讓放心出行滿溢暖心溫度
- 2025-02-18春至沃野農事忙,鐵路助力春耕“加速跑”
- 2025-02-18【地評線】飛天網評:AI醫生“上崗”,提醒適應AI時代變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