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增效益、增活力、增收入,農村產業振興是基礎。產業興則鄉村興,農業新質生產力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各地各部門要重視農業科技創新,通過加速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注入新動力。
在技術賦能中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科技創新是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核心驅動力。農業新質生產力是指在科技創新的引領下,農業生產要素的全新集聚與升級,使傳統農業煥發出新的活力。在推動農業產業發展中,各地要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有計劃地推行數字化、智能化和綠色化。要強化農田物聯網、大數據平臺等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傳感器實時監測土壤、氣候等數據,實現精準種植與資源優化配置。要運用電商直播、區塊鏈溯源等手段,縮短流通鏈條,提升品牌溢價。要利用智能農機,降低人力成本。通過精準水肥調控、循環農業模式等生態種植方式實現資源高效利用。注重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的三者協同,提升農業全鏈條效率,才能更好地推動實現農業產業鏈向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方向的系統性升級。各地要善用“農業+”思維,鼓勵農民積極涉足互聯網、旅游等領域,從而整合上下游資源,實現產業融合和協同發展。
在補足短板中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近年來,各地重視加快農業領域的新質生產力,不僅保障了糧食安全,而且推動了農民增收致富,但也要清醒認識到,當前新質生產力在農業領域應用的短板與不足。在技術裝備水平上,各地要緊密結合農業生產實際、緊盯市場需求,持續提升農業技術裝備自動化水平,提高操作的便利性。要強化大數據在農業領域的應用,運用大數據加強對消費端的預判、對生產端的指導,降低農業生產風險。在農業科技投入上,各地要加大政策、資金、金融配套措施,促進新質生產力的推廣和應用。要加大農業科技研發投入,努力攻克“卡脖子”技術。在科技成果轉化上,各地要完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搭建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平臺,加速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田間地頭。在農村人才培養上,各地要通過職業技能培訓、定向培養等方式,培育一批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
在多措并舉中激發農業人才動力。推動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既要重視農業科技創新,更要培育農業科技人才。唯有加大對現有農業從業人員的教育、培訓力度,讓更多人掌握新技術、熟練運用新裝備,才能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人才動力。各地要通過開展技術培訓,讓更多農民使用新設備、新技術。要加強農業院校專業建設,優化專業設置,培養一批農業科技創新、經營管理等方面的人才。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完善人才激勵機制,提高農業人才待遇,完善鄉村基礎設施配套,吸引更多人才扎根農村、服務農業。要不斷完善培訓體系,定期組織專業技能培訓,確保職業農民能夠持續學習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能。各地要做好支持與引導,建立農民技術能手示范機制,帶動更多農民接受和使用智慧農業技術。各地要出臺相關獎勵政策,鼓勵吸引高校畢業生和專業技術人才扎根鄉村,培植在鄉村干事創業的厚土。(張若麟)
- 2025-03-14【地評線】飛天網評:在以工代賑中彰顯政策的溫度
- 2025-03-14【地評線】飛天網評:創新融合,讓發展動能激昂澎湃
- 2025-03-14【地評線】飛天網評:“投資于人”為高質量發展筑牢根基
- 2025-03-14【地評線】飛天網評:擔當作為,邁出對外開放堅實步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