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觸屏幕,一條“數字京杭大運河”緩緩流淌,運河之上是三維建模、可360度全景展現的拱宸橋。拱宸橋是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點。為更好保護這個獨一無二的文化地標,浙江杭州啟動了大運河(杭州段)的拱宸橋數字化保護項目,用科技力量賦能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文化遺產承載燦爛文明、蘊含精神財富、傳承歷史文化,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科技的迅猛發展,助力歷史文化遺產呈現出嶄新的面貌,也為其保護與傳承提供了新路徑。
科技讓文化遺產活靈活現。利用數智技術讓文化遺產活起來,是展現文化遺產魅力的重要手段。當前,通過使用無人機、大場景三維激光掃描儀等設備采集文化遺產數據,運用數據處理、三維建模、三維動畫等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和人工智能計算技術,可以生成文化遺產的三維模型,在5G、全息影像等技術的輔助下,文化遺產得以情景化、可視化呈現。借助數智技術,在“數字藏經洞”,人們可以感受穿越時空的敦煌文化;在“全景故宮”,人們可以“云游”紫禁城萬千宮闕;在“文物多寶閣”,人們可以用指尖360度“觸摸”文物。數智技術賦能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案例,為人們感受文化里的中國增添了更多打開方式。
科技讓文化遺產實現永生。不可再生文物時時刻刻承受著自然條件的考驗。無損檢測與精密修復讓文物“重生”,如青海烏蘭泉溝一號墓出土的唐吐蕃時期王冠,修復時運用X光透射與平板CT,精準歸位2582顆珠飾,使其重現華光。數字化與3D技術,助力文化遺產的“數字永生”,如山西文物數字博物館,依托數字化技術,系統整合三晉大地豐厚的文物資源,為公眾提供“一站式”查詢、瀏覽、檢索、導覽、鑒賞、互動等服務,最大程度推動文物數字資源的高效整合、開放共享與創新利用。數字技術的預防性保護,可以讓文化遺產“永生”。2022年8月,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寧德屏南萬安橋被一場大火損毀。兩年后,這座全國現存最長的木拱廊橋,因運用三維掃描等數字技術而成功復原重生。
科技讓文旅消費轉型升級。科技讓生活更美好,也讓文化遺產更加引人入勝。近年來,數智技術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融入文旅發展,催生出一系列新場景、新服務,為歷史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創造了新的可能,給廣大消費者帶來了更好體驗。故宮博物院首部音樂兒童劇《甪端》在香港首演,利用增強現實(AR)、沉浸式舞美等新技術,讓展柜里的文物登上了舞臺,引發現場觀眾陣陣喝彩。大型沉浸式數字交互空間《三星堆奇幻之旅》,通過即時云渲染技術,將三星堆考古發掘大棚、三星堆數字博物館以及古蜀王國等場景相結合,為觀眾提供沉浸式體驗。科技讓文化遺產以更鮮活的方式走進人們的生活,推動保護和利用相得益彰,讓文化遺產在賡續傳承中弘揚光大,讓文旅消費成為擴大內需的有效途徑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以科技的力量賦能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以創意的活水激發文化創新。統籌推進“硬核科技”與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深度交融,定能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讓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綻放更絢麗光彩,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向秋)
- 2025-07-17【地評線】飛天網評:從改進作風入題讓高效辦成一件事跑出新速度
- 2025-07-17【地評線】飛天網評:快遞增速加快見證消費增長動能強勁
- 2025-07-17【地評線】飛天網評:用責任之筆書寫夏糧豐收答卷
- 2025-07-17【地評線】飛天網評:為全球數字經濟注入“上合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