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驚秋晚,朝看菊漸黃。千家風掃葉,萬里雁隨陽?;虮壶B,收田畏早霜。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蒼蒼。”唐代詩人元稹的《詠廿四氣詩·寒露九月節》,描繪的是華夏大地寒露前后的景象。
寒露節氣一般在農歷九月初,所以又有寒露九月節之稱。寒露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屬晚秋,預示著干支歷酉月的結束、戌月的起始。寒露時節,在太陽越過赤道向南移動的十五天到三十天之間,秋涼真正開始。寒露后,白晝漸短,黑夜漸長,日照時間減少,熱氣退去,寒氣漸生,晝夜溫差較大,晨晚冷,寒意襲人。
寒露和白露大不相同,白露是給漫長的酷暑帶來一點涼意,而寒露則是在氣溫更低、夜晚更長的時段形成,讓人真正感到寒意。
元代文人吳澄編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將寒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入大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
鴻雁來賓,頗有幾分詩意。
試想,一個人靜靜地坐在院子里,手托茶壺,凌風品茗,仰頭凝望天空,一群大雁出現,時而排成“一”字,時而排成“人”字,向南飛去。雁鳴悠遠低沉,不禁讓人浮想聯翩,或是“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或是“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抑或是“菊花開,菊花殘。塞雁高飛人未還,一簾風月閑”。雁群飛過,壺中茶涼,心頭奇熱。漫步人生長路,遙想搏擊長空的南飛雁,單憑那股執著勁,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兒。
雀入大水為蛤,頗有幾分神奇。
雀,小鳥。大水,即為大海。古人發現,晚秋時節海邊貝殼最多。貝殼五彩斑斕,其條紋很像小鳥的羽毛,于是古人認為到了寒露這天,飛鳥會鉆入大海,變成蛤蜊,躲避寒冷。千百年來,人們在探索大自然的征程中從未停下腳步,而如今,已有“神舟”上天、“蛟龍”入海。
菊有黃華,頗有幾分情趣。
寒露來臨,房前屋后,盆里栽的,土里種的,坡上野生的怒放的菊花,絢麗奪目,給深秋增添一抹亮色。“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當是最好的寫照。
采幾片花瓣,沉入杯底,沖上開水,香氣撲鼻的菊花茶就已沏好。坐在藤椅上,喝一杯菊花茶,看菊花在秋風中輕舞,渾身倦意全無。從幼兒園回來的小娃娃,摘一朵黃菊,來回端詳,然后拍著小手,叫著,跳著,笑著,攪動滿院的菊香爬上墻頭,溢出墻外。
大雁南飛,菊花正香。熟知節氣,幸福生活。(王宇)
- 2022-10-10四十年前的童年時光
- 2022-10-08他筆下的人物都是真摯的——兼說《孫犁年譜》
- 2022-10-08陪伴是對樹山最長情的告白
- 2022-10-08米拉山上酥油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