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部日前發布的消息顯示:2021年至2024年,全國單位GDP建設用地使用面積(“地耗”)累計下降15.97%,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預期目標。這15.97%的下降,不僅意味著我國經濟增長進一步擺脫對土地的依賴,也意味著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和經濟發展動能發生著深刻轉變。
“地耗”下降,折射理念之變。曾幾何時,一些地方依賴攤大餅、鋪攤子的“外延式擴張”,過度追求做增量。可以說是“發展不夠,拿地來湊”。然而,人多地少是基本國情。“地耗”過高,不僅影響發展的潛力后勁,還會給可持續發展帶來挑戰。近年來一些城市堅持問題導向,開展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聚焦盤活利用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進城鄉高質量發展。理念一變天地寬。變粗放為集約、變“攤大餅”為“繡花功”,變外延式擴張為內涵式發展,可以說,理念之變帶來了行動之變,也促成了發展之變。
“地耗”下降,激活發展動能。發展動能強不強,不僅取決于“土地的多少”,更取決于“土地的用法”。盤活存量,“地耗”下降,能夠為新質生產力提供生長沃土,進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提高發展的含“新”量。一些試點城市通過低效用地再開發,進一步盤活了土地,推動城鄉發展從增量依賴向存量挖潛轉變,促進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15.97%的“地耗”下降,是“實施全面節約戰略”“盤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等政策舉措合力結出的碩果,不僅提高了發展后勁,也拓寬了發展空間,讓高質量發展更加可期。
“地耗”下降,推動民生改善。土地,不僅關系發展之基,也關乎民生之本。用好有限的土地資源,補齊基礎設施短板,織密公共服務網格,不僅能為高質量發展助力,也能為群眾幸福生活賦能。有的城中村將長期閑置的集體產業用地轉型為教育產業園,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有的縣整合鄉村低效用地,助力鄉村全面振興;有的城市在盤活存量土地中注重傳承歷史文脈,讓文化遺產煥發新生……雨后春筍般的實踐,讓“地耗”不斷下降,讓民生持續向暖。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持續推動閑置土地“活”起來、低效用地“高”起來,就一定能讓民生事業越來越暖。
“地耗”下降,推動發展向新、民生向暖。15.97%的“地耗”下降,是不懈努力取得的成績,也是繼續前進的動力。新征程上,要乘勢而上、久久為功,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繼續在“地耗”上做減法,讓發展的動能越來越強,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郭雪營)
- 2025-07-17【地評線】飛天網評:用科技力量賦能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 2025-07-17【地評線】飛天網評:從改進作風入題讓高效辦成一件事跑出新速度
- 2025-07-17【地評線】飛天網評:快遞增速加快見證消費增長動能強勁
- 2025-07-17【地評線】飛天網評:用責任之筆書寫夏糧豐收答卷






